263 第261章 渣浪必死无疑
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第(2/3)页
始正式招纳天下热衷研究“格物学”的有志之士;
按照苏晏之前初步分出的堪舆、物理、化学、医学、轻工、机械六学,各招到了多少人;
哪些人是带着研究理论与自创发明进院的,与其他同好者的思想又碰撞出怎样的火花……
苏晏看了心中生痒,忍不住回了封长信。虽然通篇都是聊天工院,但豫王依然像打了鸡血似的振奋起来。
苏晏提起橡胶制品,说如果有办法就让交趾进贡一些生橡胶,豫王痛快地答应了。
豫王办事一贯雷厉风行,不仅快马加鞭提前催到了贡品,还招呼天工院的学员与工匠们,根据苏晏的提示琢磨起了熟橡胶的制作——通过过滤、自然沉降等方法尽量剔除天然橡胶中的杂质,然后加入硫磺进行加热、加压。
程序不复杂,但比例和温度很难把握,他们尝试了许多次,逐渐从失败中汲取经验,最后真给弄出了一卷有模有样的熟橡胶。钉在车子的木轮外圈,有那么点轮胎的雏形了。
苏晏很高兴,得寸进尺地提议,实心橡胶轮胎噪音太大,避震效果也不好,试着做成空心的看看?
于是就在天工院六学之一的轻工学的院子里,这个时代的科学启蒙者们开始了新一轮的尝试与改进。
苏晏极力用自己在前世网络上得来的粗浅知识去提示点拨,具体操作全靠这些民间大佬与工匠们的摸索,过程自然曲折得很。
作为天工院创建者之一的豫王,则爆发出了前所未有的责任心。两人信件因此数来数往,到最后竟有些像志同道合的笔友了。
靠着这些,苏晏在日间奔波疲劳之后,撑过了无数个孤单的、牵挂的、思念的长夜。
直到入了九月,沈柒用锦衣卫暗哨的飞鸽传来的一封信,令他凛然生出了警醒。
沈柒在信中说:鞑靼与瓦剌将有大动作,九边的宣府至宁夏一线恐陷战火。陕西北设榆林、宁夏两个边镇,毗邻河套,是瓦剌最常入侵之地,清河不可久留,速回!速回!
苏晏读完信,还有些疑惑:
前几个月,听说阿勒坦安然无恙地回到了瓦剌,他欣喜之余还松了口气,以为瓦剌与大铭的冲突有转机了。这几个月来,边关因瓦剌骑兵侵掠导致的小规模战斗也有所减少,为何突然又恶化了?
沈柒在信中没有说明具体原因。也许是因为北镇抚司的情报更多的是对朝堂、对国内的,境外的谍报涉及得比较少。
苏晏知道沈柒不是听风就是雨的人,想必是从兵部掌握了一些确切线索,才来向他示警。
他有些犹豫。回京城,自然是想的,但陕西这边的职位与事务尚无人接手,他未奉调令,不能一走了之。
还没等他犹豫个一两天,朝廷的诏令就通过六百里加急飞递,送到了他手上。
是景隆帝的手谕,命他即刻回京复命,朝廷已另派专理马政御史前往陕西,手头一应事务搁置就好,不必当面交接。
另派御史来交接,这是之前就定好的计划,没什么可说道的,但两边都催得如此之急,令苏晏心生不祥,怀疑要打仗了。
不是之前那种几十、几百个鞑子纵马劫掠的小打小闹,也不是调动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第(2/3)页
始正式招纳天下热衷研究“格物学”的有志之士;
按照苏晏之前初步分出的堪舆、物理、化学、医学、轻工、机械六学,各招到了多少人;
哪些人是带着研究理论与自创发明进院的,与其他同好者的思想又碰撞出怎样的火花……
苏晏看了心中生痒,忍不住回了封长信。虽然通篇都是聊天工院,但豫王依然像打了鸡血似的振奋起来。
苏晏提起橡胶制品,说如果有办法就让交趾进贡一些生橡胶,豫王痛快地答应了。
豫王办事一贯雷厉风行,不仅快马加鞭提前催到了贡品,还招呼天工院的学员与工匠们,根据苏晏的提示琢磨起了熟橡胶的制作——通过过滤、自然沉降等方法尽量剔除天然橡胶中的杂质,然后加入硫磺进行加热、加压。
程序不复杂,但比例和温度很难把握,他们尝试了许多次,逐渐从失败中汲取经验,最后真给弄出了一卷有模有样的熟橡胶。钉在车子的木轮外圈,有那么点轮胎的雏形了。
苏晏很高兴,得寸进尺地提议,实心橡胶轮胎噪音太大,避震效果也不好,试着做成空心的看看?
于是就在天工院六学之一的轻工学的院子里,这个时代的科学启蒙者们开始了新一轮的尝试与改进。
苏晏极力用自己在前世网络上得来的粗浅知识去提示点拨,具体操作全靠这些民间大佬与工匠们的摸索,过程自然曲折得很。
作为天工院创建者之一的豫王,则爆发出了前所未有的责任心。两人信件因此数来数往,到最后竟有些像志同道合的笔友了。
靠着这些,苏晏在日间奔波疲劳之后,撑过了无数个孤单的、牵挂的、思念的长夜。
直到入了九月,沈柒用锦衣卫暗哨的飞鸽传来的一封信,令他凛然生出了警醒。
沈柒在信中说:鞑靼与瓦剌将有大动作,九边的宣府至宁夏一线恐陷战火。陕西北设榆林、宁夏两个边镇,毗邻河套,是瓦剌最常入侵之地,清河不可久留,速回!速回!
苏晏读完信,还有些疑惑:
前几个月,听说阿勒坦安然无恙地回到了瓦剌,他欣喜之余还松了口气,以为瓦剌与大铭的冲突有转机了。这几个月来,边关因瓦剌骑兵侵掠导致的小规模战斗也有所减少,为何突然又恶化了?
沈柒在信中没有说明具体原因。也许是因为北镇抚司的情报更多的是对朝堂、对国内的,境外的谍报涉及得比较少。
苏晏知道沈柒不是听风就是雨的人,想必是从兵部掌握了一些确切线索,才来向他示警。
他有些犹豫。回京城,自然是想的,但陕西这边的职位与事务尚无人接手,他未奉调令,不能一走了之。
还没等他犹豫个一两天,朝廷的诏令就通过六百里加急飞递,送到了他手上。
是景隆帝的手谕,命他即刻回京复命,朝廷已另派专理马政御史前往陕西,手头一应事务搁置就好,不必当面交接。
另派御史来交接,这是之前就定好的计划,没什么可说道的,但两边都催得如此之急,令苏晏心生不祥,怀疑要打仗了。
不是之前那种几十、几百个鞑子纵马劫掠的小打小闹,也不是调动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