溥仪的自我阐述
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第(2/3)页
姓的贫农家里。那时她有父亲母亲,一个大她六岁的哥哥,连她一共四口。五十来岁的父亲种着佃来的几亩洼地,不雨受旱,雨大受涝,加上地租和赋税,好年成也不够吃。在她三岁那年(即光绪十六年),直隶北部发生了一场大水灾。这次水灾在李鸿章的奏折里有过这样的描述。讵自二十九日起至六月初六日,大雨狂风,连宵达旦,山水奔腾而上,势若建瓴,各河盛涨,惊涛骇浪,高过堤颠。永定河两岸并南北运河、大清河及任丘千里堤,先后漫溢多口,上下数百里间一片汪洋,有平地水深二丈余者。庐舍民田,尽成泽国,人口牲畜,淹毙颇多,满目秋禾,悉遭漂没,实为数十年来所未有……民间庐舍,本多用土砌筑,雨淋日久,酥裂不堪,一经灌入洪涛,无不墙倾屋圯,小民或倚树营巢,呼船渡救,或挈家登陆,迁避无方,颠沛流离,凄惨万状,几于目不忍睹,耳不忍闻。
在逃难的路上,她的父亲几次想把她扔掉,几次又被放回了父亲挑的破筐担里。这一担挑子的另一头是破烂衣被,是全家仅有的财产,连一粒粮食都没有。她后来对她的继子提起这次几乎被弃的厄运,没有一句埋怨父亲狠心的话,只是反复地说她的父亲已经早饿得挑不动了,因为一路上要不到什么吃的,能碰见的人都和他们差不多。这一家四口,父亲、母亲、一个九岁的儿子和三岁的女儿,好不容易地熬到了北京。他们到北京的目的是投奔在北京当太监的一位本家,可是这个太监连见也不肯见他们。他们成了街头的乞丐。北京城里这时也正住着成千成万这样的灾民,露宿街头,啼饥号寒。与此同时,朝廷里正在大兴土木,给西太后建颐和园。从《光绪朝东华录》里可以找到这样的记载:这年祖父去世,西太后派大臣赐奠治丧,我父亲承袭王爵。醇王府花银子如淌水地办丧事,我父亲蒙恩袭爵,而把血汗给他们变银子的灾民们正在奄奄待毙,卖儿鬻女。焦姓这家要卖女儿,但是没有人买。
这时害怕出乱子的顺天府尹办了一个粥厂,他们有了暂时栖身之地,九岁的男孩被一个剃头匠收留下当徒弟,这样好不容易地熬过了冬天。春天来了,流浪的农民们想念着土地,粥厂也要关门,都纷纷回去了。焦姓这一家回到家乡,度过了几个半饥不暖的年头,庚子年八国联军的灾难又降到河间保安两府,女儿这时已是十三岁的姑娘,再次逃难到北京,投奔当了剃头匠的哥哥。哥哥无力赡养她,在她十六岁这年,在半卖半嫁的情形下,给一个姓王的差役做了媳妇。丈夫有肺病,生活又荒唐,她当了三年挨打受气的奴隶,刚生下一个女儿,丈夫死了。她母女俩和公婆,一家四口又陷入了绝境。这时我刚刚出生,醇王府给我找乳母,在二十名应选人中,她以体貌端正和奶汁稠厚而当选。她为了用工钱养活公婆和自己的女儿,接受了最屈辱的条件:不许回家,不许看见自己的孩子,每天吃一碗不许放盐的肘子,等等。二两月银,把一个人变成了一头奶牛。
她当我乳母的第三年,女儿因营养不足死了。为了免于引起她的伤感以致影响奶汁质量,醇王府封锁了这消息。
第九年,有个妇差和太监吵架,太妃决定赶走他们,顺带着把我乳母也赶走了。这个温顺地忍受了一切的人,在微笑和凝视中度过了沉默的九年之后,才发现她的亲生女儿早已不在人世了!
----摘编自溥仪回忆录
溥仪畸恋乳母
末代皇帝溥仪除了生母外,还有五个名义上的母亲。他在《我的前半生》一书中十分伤心地说:“我虽然有过这么多的母亲,但并没有得到过真正的母爱。”而唯一给他难以忘怀的母爱的是乳母王连寿。也就是前文溥仪在他的回忆录中所提到的她。
光绪三十四年,重病的慈禧太后自知命在旦夕,决定立醇亲王载沣的长子溥仪为嗣皇帝。懿旨一传入醇王府,犹如晴天霹雳,引起一场大混乱。溥仪的祖母刘佳氏更是惊得昏厥过去。她深知三岁的孙子一旦进入皇宫,不仅只是骨肉分离,而且是凶多吉少啊!此时,小溥仪大哭大闹,乱打乱踢,就是不让太监抱他进宫。迎接新皇帝入宫的王公大臣们面面相觑,束手无策。溥仪的父亲也不知如何是好。溥仪的乳母王连寿看到小溥仪哭得上气不接下气,小脸蛋上糊满了眼泪鼻涕时,心疼极了,就不顾一切从太监手里把正在大哭大闹的小溥仪抱在怀里,将奶头塞进他嘴里。小溥仪立时停止了哭叫,紧紧搂住乳母不放。王公大臣们只好让乳母抱他进宫。
溥仪进宫后第一次,也是最后一次见到慈禧。小溥仪被带到慈禧卧室,屋里幽暗沉闷,当他被簇拥到一张大床前,看到阴森森的帏帐里露出一张丑得要命的干黄瘦脸———生命垂危的慈禧时,立即吓得嚎啕大哭起来。只见他一对惊恐的泪眼到处张望,声嘶力竭地喊:“我要嬷嬷!我要嬷嬷!”
慈禧生气地说:“这孩子真别扭,抱他到那儿玩去吧!”小溥仪一出屋,看见恭立在外的乳母时,就一下扑了过去,抱住乳母又委屈地哭了起来。在这陌生的地方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第(2/3)页
姓的贫农家里。那时她有父亲母亲,一个大她六岁的哥哥,连她一共四口。五十来岁的父亲种着佃来的几亩洼地,不雨受旱,雨大受涝,加上地租和赋税,好年成也不够吃。在她三岁那年(即光绪十六年),直隶北部发生了一场大水灾。这次水灾在李鸿章的奏折里有过这样的描述。讵自二十九日起至六月初六日,大雨狂风,连宵达旦,山水奔腾而上,势若建瓴,各河盛涨,惊涛骇浪,高过堤颠。永定河两岸并南北运河、大清河及任丘千里堤,先后漫溢多口,上下数百里间一片汪洋,有平地水深二丈余者。庐舍民田,尽成泽国,人口牲畜,淹毙颇多,满目秋禾,悉遭漂没,实为数十年来所未有……民间庐舍,本多用土砌筑,雨淋日久,酥裂不堪,一经灌入洪涛,无不墙倾屋圯,小民或倚树营巢,呼船渡救,或挈家登陆,迁避无方,颠沛流离,凄惨万状,几于目不忍睹,耳不忍闻。
在逃难的路上,她的父亲几次想把她扔掉,几次又被放回了父亲挑的破筐担里。这一担挑子的另一头是破烂衣被,是全家仅有的财产,连一粒粮食都没有。她后来对她的继子提起这次几乎被弃的厄运,没有一句埋怨父亲狠心的话,只是反复地说她的父亲已经早饿得挑不动了,因为一路上要不到什么吃的,能碰见的人都和他们差不多。这一家四口,父亲、母亲、一个九岁的儿子和三岁的女儿,好不容易地熬到了北京。他们到北京的目的是投奔在北京当太监的一位本家,可是这个太监连见也不肯见他们。他们成了街头的乞丐。北京城里这时也正住着成千成万这样的灾民,露宿街头,啼饥号寒。与此同时,朝廷里正在大兴土木,给西太后建颐和园。从《光绪朝东华录》里可以找到这样的记载:这年祖父去世,西太后派大臣赐奠治丧,我父亲承袭王爵。醇王府花银子如淌水地办丧事,我父亲蒙恩袭爵,而把血汗给他们变银子的灾民们正在奄奄待毙,卖儿鬻女。焦姓这家要卖女儿,但是没有人买。
这时害怕出乱子的顺天府尹办了一个粥厂,他们有了暂时栖身之地,九岁的男孩被一个剃头匠收留下当徒弟,这样好不容易地熬过了冬天。春天来了,流浪的农民们想念着土地,粥厂也要关门,都纷纷回去了。焦姓这一家回到家乡,度过了几个半饥不暖的年头,庚子年八国联军的灾难又降到河间保安两府,女儿这时已是十三岁的姑娘,再次逃难到北京,投奔当了剃头匠的哥哥。哥哥无力赡养她,在她十六岁这年,在半卖半嫁的情形下,给一个姓王的差役做了媳妇。丈夫有肺病,生活又荒唐,她当了三年挨打受气的奴隶,刚生下一个女儿,丈夫死了。她母女俩和公婆,一家四口又陷入了绝境。这时我刚刚出生,醇王府给我找乳母,在二十名应选人中,她以体貌端正和奶汁稠厚而当选。她为了用工钱养活公婆和自己的女儿,接受了最屈辱的条件:不许回家,不许看见自己的孩子,每天吃一碗不许放盐的肘子,等等。二两月银,把一个人变成了一头奶牛。
她当我乳母的第三年,女儿因营养不足死了。为了免于引起她的伤感以致影响奶汁质量,醇王府封锁了这消息。
第九年,有个妇差和太监吵架,太妃决定赶走他们,顺带着把我乳母也赶走了。这个温顺地忍受了一切的人,在微笑和凝视中度过了沉默的九年之后,才发现她的亲生女儿早已不在人世了!
----摘编自溥仪回忆录
溥仪畸恋乳母
末代皇帝溥仪除了生母外,还有五个名义上的母亲。他在《我的前半生》一书中十分伤心地说:“我虽然有过这么多的母亲,但并没有得到过真正的母爱。”而唯一给他难以忘怀的母爱的是乳母王连寿。也就是前文溥仪在他的回忆录中所提到的她。
光绪三十四年,重病的慈禧太后自知命在旦夕,决定立醇亲王载沣的长子溥仪为嗣皇帝。懿旨一传入醇王府,犹如晴天霹雳,引起一场大混乱。溥仪的祖母刘佳氏更是惊得昏厥过去。她深知三岁的孙子一旦进入皇宫,不仅只是骨肉分离,而且是凶多吉少啊!此时,小溥仪大哭大闹,乱打乱踢,就是不让太监抱他进宫。迎接新皇帝入宫的王公大臣们面面相觑,束手无策。溥仪的父亲也不知如何是好。溥仪的乳母王连寿看到小溥仪哭得上气不接下气,小脸蛋上糊满了眼泪鼻涕时,心疼极了,就不顾一切从太监手里把正在大哭大闹的小溥仪抱在怀里,将奶头塞进他嘴里。小溥仪立时停止了哭叫,紧紧搂住乳母不放。王公大臣们只好让乳母抱他进宫。
溥仪进宫后第一次,也是最后一次见到慈禧。小溥仪被带到慈禧卧室,屋里幽暗沉闷,当他被簇拥到一张大床前,看到阴森森的帏帐里露出一张丑得要命的干黄瘦脸———生命垂危的慈禧时,立即吓得嚎啕大哭起来。只见他一对惊恐的泪眼到处张望,声嘶力竭地喊:“我要嬷嬷!我要嬷嬷!”
慈禧生气地说:“这孩子真别扭,抱他到那儿玩去吧!”小溥仪一出屋,看见恭立在外的乳母时,就一下扑了过去,抱住乳母又委屈地哭了起来。在这陌生的地方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