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革裹尸---气概非凡
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第(2/3)页
马援曾铸铜为“马式”,即骏马的标准像。光武帝下令,将马援铸造的这匹铜马置于宣德殿下,作为挑选名马的标准。元代马祖常《汉铜马式歌》赞道:“汉家金铜铸马式,求马相比不失一。”
马革裹尸 气概非凡
马援不但以功绩名垂青史,而且他的一些名言也千古传诵。
“马革裹尸”的成语相信好多人都耳熟能详。主 席、总理都曾不止一次赞扬马援“马革裹尸”的精神,要人们学习这种精神。据《广西党史》1996年第1期载安明撰一文,上世纪60年代初,应非洲某国革命者的请求,中共中央、中央军委决定派一位中将去这个国家,帮助那里的人民开展民族、民主革命运动。这位中将没有接受命令。主 席听到这个消息以后,说道:我建议我们的高级干部都读读《后汉书》里的《马援传》。又说:青山处处埋忠骨,何必马革裹尸还,马援之后,是一代不如一代哟。随后,总理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的一次高级干部会议上,以“青山处处埋忠骨,何必马革裹尸还”的精神,同这位中将作比较,批评了个别高级干部怕死,还不如古代的马援。
“马革裹尸”的成语,就是由马援的一段话演化而来。据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记载,马援曾对人说:“方今匈奴、乌桓尚扰北边,欲自请击之。男儿要当死于边野,以马革裹尸还葬耳。”
这段话是说:朝廷面临着匈奴、乌桓的威胁,男儿要志在边疆,英勇作战,不惜牺牲,以保卫自己的国家;万一牺牲了,就用马皮包裹,运回内地埋葬。
“马革裹尸”,多么豪迈,多么旷达,多么悲壮!从这段话,可以想见马援胸襟之博大,品格之高尚。
马援为东汉的建立和巩固征战一生。他62岁时,见朝廷军队在武陵(今属湖南)失利,向朝廷请求带兵出征。光武帝怜其年老,没有批准。马援对光武帝说:我还能披甲上马呢。光武帝令人牵来一匹马,让马援试骑。马援敏捷地上了马,跨着马鞍回头望光武帝,一副自信的样子。
光武帝笑着说:“矍铄哉,是翁也!”
意思是说,这个老头精神真旺健,勇气可嘉。于是同意马援领兵远征。
哪知这次出兵很不顺利。因天气太热,加之水土不服,士兵多生病死去,军队几乎丧失了战斗力。马援也患了病,只得命士兵在山上凿洞,钻进山洞里躲避暑气。就是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,军中还有人搞内斗。中郎将耿舒因在行军路线上跟马援意见相左,他的意见未被采纳,便对马援心怀不满,想借机报复。于是他通过其弟耿弇上书朝廷,把军事失利的责任都推给马援,诬告他像西域商人,每到一处就停下来,以致坐失战机,遭致失败。光武帝听信了耿舒的话,派虎贲中郎将梁松作为钦差大臣,骑驿站的快马,迅速赶到武陵,监督马援的军队。冤家路窄,原先就记恨马援的梁松,不但在武陵跟马援见面了,而且奉圣命来监督他。已不被朝廷信任的马援很快就病故了。梁松连死者都不放过,还想借故陷害于他,以报宿怨。
马援这次出征,病死军中,实现了他“男儿要当死于边野,以马革裹尸还葬”的壮志。然而,当“马革裹尸”运回京城的时候,朝廷并没有依照惯例为他举行隆重的葬礼。相反,马援的新息侯印绶被追缴,并且他差点儿死无葬身之地。
家书外泄 祸生不测
马援曾经写过一篇很有名的家信——“诫侄书”。就因为这篇文字,平地起风波,使马援一家遭遇一桩冤案。
马援二哥马余的儿子马严、马敦这两个年轻人,思想都很活跃,好指点江山,臧否人物,而且对于这样议论别人,会不会触犯忌讳,从来不加考虑。两个侄儿少不更事,口无遮拦,马援深以为忧。他关心这两个侄儿,就像关心自己的儿子一样。当他远在交趾(今广东、广西一带及越南中部、北部),远在万里以外的时候,还不忘写信告诫他们。
信中说:我希望你们听到别人的过失,就像听到自己父母的名字;父母的名字,耳朵可以听,但嘴不能说。好议论别人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第(2/3)页
马援曾铸铜为“马式”,即骏马的标准像。光武帝下令,将马援铸造的这匹铜马置于宣德殿下,作为挑选名马的标准。元代马祖常《汉铜马式歌》赞道:“汉家金铜铸马式,求马相比不失一。”
马革裹尸 气概非凡
马援不但以功绩名垂青史,而且他的一些名言也千古传诵。
“马革裹尸”的成语相信好多人都耳熟能详。主 席、总理都曾不止一次赞扬马援“马革裹尸”的精神,要人们学习这种精神。据《广西党史》1996年第1期载安明撰一文,上世纪60年代初,应非洲某国革命者的请求,中共中央、中央军委决定派一位中将去这个国家,帮助那里的人民开展民族、民主革命运动。这位中将没有接受命令。主 席听到这个消息以后,说道:我建议我们的高级干部都读读《后汉书》里的《马援传》。又说:青山处处埋忠骨,何必马革裹尸还,马援之后,是一代不如一代哟。随后,总理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的一次高级干部会议上,以“青山处处埋忠骨,何必马革裹尸还”的精神,同这位中将作比较,批评了个别高级干部怕死,还不如古代的马援。
“马革裹尸”的成语,就是由马援的一段话演化而来。据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记载,马援曾对人说:“方今匈奴、乌桓尚扰北边,欲自请击之。男儿要当死于边野,以马革裹尸还葬耳。”
这段话是说:朝廷面临着匈奴、乌桓的威胁,男儿要志在边疆,英勇作战,不惜牺牲,以保卫自己的国家;万一牺牲了,就用马皮包裹,运回内地埋葬。
“马革裹尸”,多么豪迈,多么旷达,多么悲壮!从这段话,可以想见马援胸襟之博大,品格之高尚。
马援为东汉的建立和巩固征战一生。他62岁时,见朝廷军队在武陵(今属湖南)失利,向朝廷请求带兵出征。光武帝怜其年老,没有批准。马援对光武帝说:我还能披甲上马呢。光武帝令人牵来一匹马,让马援试骑。马援敏捷地上了马,跨着马鞍回头望光武帝,一副自信的样子。
光武帝笑着说:“矍铄哉,是翁也!”
意思是说,这个老头精神真旺健,勇气可嘉。于是同意马援领兵远征。
哪知这次出兵很不顺利。因天气太热,加之水土不服,士兵多生病死去,军队几乎丧失了战斗力。马援也患了病,只得命士兵在山上凿洞,钻进山洞里躲避暑气。就是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,军中还有人搞内斗。中郎将耿舒因在行军路线上跟马援意见相左,他的意见未被采纳,便对马援心怀不满,想借机报复。于是他通过其弟耿弇上书朝廷,把军事失利的责任都推给马援,诬告他像西域商人,每到一处就停下来,以致坐失战机,遭致失败。光武帝听信了耿舒的话,派虎贲中郎将梁松作为钦差大臣,骑驿站的快马,迅速赶到武陵,监督马援的军队。冤家路窄,原先就记恨马援的梁松,不但在武陵跟马援见面了,而且奉圣命来监督他。已不被朝廷信任的马援很快就病故了。梁松连死者都不放过,还想借故陷害于他,以报宿怨。
马援这次出征,病死军中,实现了他“男儿要当死于边野,以马革裹尸还葬”的壮志。然而,当“马革裹尸”运回京城的时候,朝廷并没有依照惯例为他举行隆重的葬礼。相反,马援的新息侯印绶被追缴,并且他差点儿死无葬身之地。
家书外泄 祸生不测
马援曾经写过一篇很有名的家信——“诫侄书”。就因为这篇文字,平地起风波,使马援一家遭遇一桩冤案。
马援二哥马余的儿子马严、马敦这两个年轻人,思想都很活跃,好指点江山,臧否人物,而且对于这样议论别人,会不会触犯忌讳,从来不加考虑。两个侄儿少不更事,口无遮拦,马援深以为忧。他关心这两个侄儿,就像关心自己的儿子一样。当他远在交趾(今广东、广西一带及越南中部、北部),远在万里以外的时候,还不忘写信告诫他们。
信中说:我希望你们听到别人的过失,就像听到自己父母的名字;父母的名字,耳朵可以听,但嘴不能说。好议论别人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