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架
鲜为人知的的历史趣事
导航
关灯
护眼
字体:

二战中著名的“岛屿换军舰”协议

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第(1/3)页
  英美之间霸权的交接,曾经被不少人奉为世界史上一个罕见的特例,认为它为后世大国之间和平解决此消彼长所带来的“修昔底德陷阱”提供范式。然而,当我们透过两国盟友表象去追究这场交替的实质,却发现两者交替依然是通过战争实现的。

19世纪德国的首相俾斯麦曾经有言:“英美两国之间特殊的历史渊源,可能将成为未来最为重要的地缘政治。”

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历程,证明了这位铁血宰相的先见之明。在一般人看来,美国人在这两次战争尤其是二战中对英国的帮助——从最初的给枪给钱,到后来亲自上阵,的确够义气。不过,对于美国盟友的这番“义举”,很多英国人并不领情。套用丘吉尔的话说,他的美国朋友在二战中“不放弃任何一次肢解大英帝国的机会”。

那么,看似为盟友两肋插刀的美国,到底是怎样把刀插在盟友肋骨上,并最终借此从英国手中接下世界霸权的接力棒的呢?

首次“上位”没成功

纵览世界各大国的兴衰史,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:所有最初的霸权挑战者都没能成为日后的全球领袖,而处于次强地位的大国却大受其惠而登上了霸主之位。大航海时代,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德比之争,便宜了荷兰、英国等一票后起之秀。坐山观虎斗者总是笑到最后,英国在17世纪渐露霸相之后,一直致力于挑动欧洲各霸主之间互斗,自己则从中渔利,可谓是运用这一历史规律的行家。

然而,时至20世纪,英国人却悲哀地发现这套规律被用在了自己身上——为了制衡另一近在咫尺的挑战者德国,英国不得不在美洲实行战略收缩,而原本已经在工业实力上超过英国的美国趁机填补了其权力真空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,加速了这个过程。大战过后,英美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,美国从英国的债务国上升为债权国。一战时,英国的债务累计达12.85亿英镑,主要来自美国,而同时英国还借给盟国约14.19亿英镑。

但是,俄国革命爆发后,新生的苏维埃政府拒绝偿还以前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欠下的债务,但美国却要求英国全额偿还债务。过惯了不差钱日子的英国可是被急坏了。

身为债主的美国觉得抢班夺权的时机终于来了。于是在分配战后利益的巴黎和会上,“贸易自由”和“民族自决”成为了美国总统威尔逊极力挥舞的两杆大旗。这些主张表面上看是理想主义,但实则却都是冲着英国去的。因为身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地帝国,贸易自由将消解英国商品在各殖民地“本土作战”的优势,至于民族自决,则干脆是想将英帝国肢解。

手握金融财权又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支撑,按说美国人的计划本是万全之策。不过,两次世界大战间期英美博弈的最终结果,却证明了“姜还是老的辣”。在表面上逢迎美国人的同时,英国为维护其霸权及时实行了一系列应对之策,其中最见成效的杀手锏就是曾被罗斯福诟病为“旧时代古董”的“帝国特惠制”,该制度要求英国下属的各殖民地以英镑作为贸易的基准货币,帝国内部各地区之间进行低关税的自由贸易,对外则征收高达30%以上的高关税。

此政策一出,可是坑苦了美国,到1924年,美国的工业产值已经占了当时世界总量的48%,此时整个世界市场骤然向其关闭,美国经济顿时陷入失速的危机。到二战爆发前的1937年,英国已有重新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