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九章 来自皇帝的默许
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第(3/3)页
趣,她嘴里新词倒是不少,简单易懂;五十万两对于像顾衍熙这样的皇子来说也不是一个小数目,虽然他有封地,封地税收归他,只是他平日内花销也大,账面上也没有多少余额,平常皇帝也有不少封赏,但御赐之物基本很难变现,他也不可能做这样丢脸的事;更重要的是,他顾衍熙要做这件事,怎么会到自掏腰包,自然是有的是人愿意出这笔钱财。在这之前,还需要他二哥在皇帝那边去通好气,不然建好之后被摘桃子也不是不可能,作为皇子,摘了桃子对他们没什么影响对李沅的话打击应该很大,她似乎一方面很聪明能想到很多新奇的点子,但另一方面又没有什么真正的防人之心,看起来若不是李卫一路在后面默默护着,她也很难保留这份赤诚。
顾衍宗也是个行动派,毕竟这件事对他顾家江山最有利,作为合法的继承人,他甚至比李沅更有理由让它做成。但怎么能让它长久运行且保持相对独立,不被划入到朝廷部门还是需要皇帝的首肯。这个时代虽然允许私塾和各方学院存在,但他们的核心目的都是为了科举是输送人才,而且他们的规模较小,两三百人已是极限,对于皇权来说,更像是一个个血源补充,而李沅这个农学院是一种新的形式,规模也很大,按照李沅的设想,第一年的招生就不少于500人,这个人数已然接近太学每年的入学人数。
任何一个统治阶级对于有可能造成威胁的存在都是很敏感的,至于会因为敏感而做什么则是因人因时而异,顾衍宗敏感的意识到这个学院将来对庆国的重要性,同时也明白不可能任其掌控于他人之手,可是同样他也很清楚,李沅才是这件事的灵魂人物,换成其他人,这个学院必然走样,就如同顾衍熙所说的,看一看现在乌烟瘴气的太学就明白了,有时候知道不对却无力改变更让人无奈。好在他的身份是太子,不纳入朝堂,也足够用私人的名义去操作。
在筹备小组成立的第二天,顾衍宗就上了一封奏疏言明此事,当天下午就被请到了御书房,除了皇帝,还有章丞相,户部尚书左大人,太学的院正许大人,他们心思各异。顾衍宗进了御书房,先给皇帝陛下行礼,又受了几位大人的礼,才被赐座让仔细讲述学院的构想,顾衍宗特意保留了产学研体系化这部分没说。
顾衍宗讲完,皇帝陛下神色莫辩,轻捻龙须,“各位爱卿有何看法?不必拘泥,但说无妨。”
章丞相是个老狐狸,“此事做成于我大庆助益颇多,清河郡主确乃奇女子,至于如何行事,相信陛下自有章程。”一番话说了跟没说一样。
“左卿和许卿,你们二位的看法呢?如果交由二位主持,二位可有信心做成?”顾衍宗没想到皇帝首选还是想让朝廷主导,如若这样,这份设想的落实肯定会大打折扣。
“陛下,五十万两不是一个小数目,这学院构想很好,可是未见得就能收回回报,这郡主再厉害,总不可能年年都出一本《农技手册》,况且进来国库空虚,如真要朝廷出钱,怕是有点紧张。”这左大人不是很喜欢李沅,李沅搞这么一个学院,把他们正经劝谕农桑的户部置于何地?
“臣也认为,郡主这学院不仅招收男子学员,还招收女子,我大庆虽民风淳朴,但男女共学成何体统?”许九龄虽为太学院正,算不上什么老顽固,去也不敢轻易开口认同男女共学,对于太学里那一片乌烟瘴气,他不是不知道,但有心无力。而且他自认清流,平素就算口中再怎么褒扬农民辛劳,但要他自己真的去和那些大字不识田间老农相谈甚欢,他确实做不到。
皇帝在这个位置上坐久了,一听就知道是在推脱,他的这班臣子也不是当初风华正茂,热血未凉的时候了,有功无过的事人人都爱做,辛苦未见得有功的事避之不及。心下略有些失望,突然开始意识到自己也老了,在听到这个计划的时候,他明明知道作为一个帝王应该全力去推动这件事,就是不成,也是一个有价值的尝试,可是他内心里已然没有那个冲动了。他看向自己的儿子,既有点欣慰也有些惶然,终究这个江山还是要由他们去承继。老二也好老三也好,这两年该定的就定了吧,这些年,光顾着平衡站队,有多少人没有正经做事了啊。
“既然各位爱卿对此事颇有疑虑,就由着郡主去玩吧,郡主行事大胆,不拘流俗,
你这个太子在旁边多提点一下郡主,别太出格就好。今日朕也乏了,你们就先退下吧。”皇帝挥挥手,连太子和章丞相也没留。
太子和几位大臣告退后,皇帝掩闭双目,不管李沅是因何想到要做这个农学院,与那预言的契合度越来越高,若是她真是天命中宫之人,倒也算是一个不错的人选,可后宫女子不得干政,以她这个性子怕是很难。太子宽厚睿智,又占了嫡子的名分,老三心思手段不差,经过这些年的放任,这两个儿子各自的势力不相上下,再早些年,自己还可以在上面看着他们,不跳出边界,但现在,自己慢慢觉察到了衰老,这两年如果再不做决断,将来怕是很难两全。
皇帝既不敢不信这个预言,一方面又觉得堂堂皇帝怎么可以为一个预言而束手束脚,所以一方面给与李沅兄妹以优待,任其行事;一方面又觉得不应该把太多注意力放她身上,皇族延续还是要靠合格的继承人。作为一个君主,在他看来帝王心术,平衡朝堂至关重要。
也许是在龙椅上坐太久了,已经有些忘了帝王要坐稳江山,除了有得力的朝臣,更要有百姓的拥护,要得到百姓的拥护,最直接的莫过于让他们能过上更好的生活。
第(3/3)页
趣,她嘴里新词倒是不少,简单易懂;五十万两对于像顾衍熙这样的皇子来说也不是一个小数目,虽然他有封地,封地税收归他,只是他平日内花销也大,账面上也没有多少余额,平常皇帝也有不少封赏,但御赐之物基本很难变现,他也不可能做这样丢脸的事;更重要的是,他顾衍熙要做这件事,怎么会到自掏腰包,自然是有的是人愿意出这笔钱财。在这之前,还需要他二哥在皇帝那边去通好气,不然建好之后被摘桃子也不是不可能,作为皇子,摘了桃子对他们没什么影响对李沅的话打击应该很大,她似乎一方面很聪明能想到很多新奇的点子,但另一方面又没有什么真正的防人之心,看起来若不是李卫一路在后面默默护着,她也很难保留这份赤诚。
顾衍宗也是个行动派,毕竟这件事对他顾家江山最有利,作为合法的继承人,他甚至比李沅更有理由让它做成。但怎么能让它长久运行且保持相对独立,不被划入到朝廷部门还是需要皇帝的首肯。这个时代虽然允许私塾和各方学院存在,但他们的核心目的都是为了科举是输送人才,而且他们的规模较小,两三百人已是极限,对于皇权来说,更像是一个个血源补充,而李沅这个农学院是一种新的形式,规模也很大,按照李沅的设想,第一年的招生就不少于500人,这个人数已然接近太学每年的入学人数。
任何一个统治阶级对于有可能造成威胁的存在都是很敏感的,至于会因为敏感而做什么则是因人因时而异,顾衍宗敏感的意识到这个学院将来对庆国的重要性,同时也明白不可能任其掌控于他人之手,可是同样他也很清楚,李沅才是这件事的灵魂人物,换成其他人,这个学院必然走样,就如同顾衍熙所说的,看一看现在乌烟瘴气的太学就明白了,有时候知道不对却无力改变更让人无奈。好在他的身份是太子,不纳入朝堂,也足够用私人的名义去操作。
在筹备小组成立的第二天,顾衍宗就上了一封奏疏言明此事,当天下午就被请到了御书房,除了皇帝,还有章丞相,户部尚书左大人,太学的院正许大人,他们心思各异。顾衍宗进了御书房,先给皇帝陛下行礼,又受了几位大人的礼,才被赐座让仔细讲述学院的构想,顾衍宗特意保留了产学研体系化这部分没说。
顾衍宗讲完,皇帝陛下神色莫辩,轻捻龙须,“各位爱卿有何看法?不必拘泥,但说无妨。”
章丞相是个老狐狸,“此事做成于我大庆助益颇多,清河郡主确乃奇女子,至于如何行事,相信陛下自有章程。”一番话说了跟没说一样。
“左卿和许卿,你们二位的看法呢?如果交由二位主持,二位可有信心做成?”顾衍宗没想到皇帝首选还是想让朝廷主导,如若这样,这份设想的落实肯定会大打折扣。
“陛下,五十万两不是一个小数目,这学院构想很好,可是未见得就能收回回报,这郡主再厉害,总不可能年年都出一本《农技手册》,况且进来国库空虚,如真要朝廷出钱,怕是有点紧张。”这左大人不是很喜欢李沅,李沅搞这么一个学院,把他们正经劝谕农桑的户部置于何地?
“臣也认为,郡主这学院不仅招收男子学员,还招收女子,我大庆虽民风淳朴,但男女共学成何体统?”许九龄虽为太学院正,算不上什么老顽固,去也不敢轻易开口认同男女共学,对于太学里那一片乌烟瘴气,他不是不知道,但有心无力。而且他自认清流,平素就算口中再怎么褒扬农民辛劳,但要他自己真的去和那些大字不识田间老农相谈甚欢,他确实做不到。
皇帝在这个位置上坐久了,一听就知道是在推脱,他的这班臣子也不是当初风华正茂,热血未凉的时候了,有功无过的事人人都爱做,辛苦未见得有功的事避之不及。心下略有些失望,突然开始意识到自己也老了,在听到这个计划的时候,他明明知道作为一个帝王应该全力去推动这件事,就是不成,也是一个有价值的尝试,可是他内心里已然没有那个冲动了。他看向自己的儿子,既有点欣慰也有些惶然,终究这个江山还是要由他们去承继。老二也好老三也好,这两年该定的就定了吧,这些年,光顾着平衡站队,有多少人没有正经做事了啊。
“既然各位爱卿对此事颇有疑虑,就由着郡主去玩吧,郡主行事大胆,不拘流俗,
你这个太子在旁边多提点一下郡主,别太出格就好。今日朕也乏了,你们就先退下吧。”皇帝挥挥手,连太子和章丞相也没留。
太子和几位大臣告退后,皇帝掩闭双目,不管李沅是因何想到要做这个农学院,与那预言的契合度越来越高,若是她真是天命中宫之人,倒也算是一个不错的人选,可后宫女子不得干政,以她这个性子怕是很难。太子宽厚睿智,又占了嫡子的名分,老三心思手段不差,经过这些年的放任,这两个儿子各自的势力不相上下,再早些年,自己还可以在上面看着他们,不跳出边界,但现在,自己慢慢觉察到了衰老,这两年如果再不做决断,将来怕是很难两全。
皇帝既不敢不信这个预言,一方面又觉得堂堂皇帝怎么可以为一个预言而束手束脚,所以一方面给与李沅兄妹以优待,任其行事;一方面又觉得不应该把太多注意力放她身上,皇族延续还是要靠合格的继承人。作为一个君主,在他看来帝王心术,平衡朝堂至关重要。
也许是在龙椅上坐太久了,已经有些忘了帝王要坐稳江山,除了有得力的朝臣,更要有百姓的拥护,要得到百姓的拥护,最直接的莫过于让他们能过上更好的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