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架
马路上轻扬的一粒灰尘
导航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二十二章 溪流成河

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第(1/3)页
  
童年的快乐,绝大部分与村前两条小河有关,被它们盛载。越山太大,山岭逶迤,岭下成谷,汇集泉水,成为溪流,村前的两条小河,就是这样形成的。
我们口中都叫它们是河,准备的说,只能算溪流。但是又比山里的小溪要深要宽,有了些河的特点,能游泳,能筑堤灌溉,会涨洪水,但比不了大河洪水,在这里被称作涨大水。
涨大水时,会冲击出一些深水潭,一般都是在巨石附近,巨石冲不走,底下的泥沙被冲走,就成了深水潭。泥沙一般会在下游不远堆积,成为沙滩,沙子一般都很细,非常松软。
深水潭还会在堤坝出现,那个年代大修水利,小河上也常能见到修筑的堤坝,就地取麻石堆砌,用了水泥粘合,特别牢固,围起来之处,也常会出现深水潭。
说是深水潭,其实也不会太深,最深的地方能有一人深就不错了,面积也小。因为涨大水的缘故,位置不固定,时常改变,但这难不倒我们,每有改变,都会被及时发现。
小河没有名字,南面那条远些,田间穿过四五百米的机耕道,才能到达。机耕道的称呼,估计来自当时提出的农业机械化口号,直到长大后离开山村,也没能用上。
机耕道更直更宽,横穿百余亩稻田,凤凰山队的稻田基本都在这里,这条机耕道,是田地劳动的主要通道,相比于田间的田塍,我们叫它为大路。
这条大路虽宽,但本质是土路,走得多了倒也结实,不过雨天就难走了,田间劳作常赤脚行走,踩在上面一步一滑。这样的一步一滑中,不知道赶过多少次牛,不知道挑过多少东西。
南面这条河,其实来得很少,河岸修建了高高的防洪堤,河堤上长满了芦苇,穿行其中,难见身影。河堤上有条小路,山边有一座独木桥,成邓家山到石巷的捷径。
河对面的山,产权一半属于邓家山,一半属于石巷,凤凰山人可以到这里砍柴。山脚的旱田属于凤凰山,总共有十几亩的样子,贴着山脚是一段老港。
东面的小河相对近些,沿着屋前的马路往东走不到百米就到了。作为附近村民的交通要道,河面上面修了一座石桥,记忆中曾经被洪水冲断,后来重建,相当坚固,再没有倒坍过。
我们口中说的河,一般都指东面这条河,距离近路好走,这里才是我们的游乐场所,也是大人们经常来的地方,洗衣洗被洗菜,夏天还会来这里洗澡。
上面的石桥,形成天然的避雨避阳屏障,桥分两孔,河水冲刷之下,一孔常有大量沙子堆积,一孔则水流不断,旁边砌了台阶,特地为蹲坐洗刷物品准备。
桥基坚固,有水的那一孔,常年有齐膝深的水,缓缓流淌,有时会在这里钓鱼,有时会在这里游泳,并不优雅的“狗刨式”,就是在这里学会的。
不但学会“狗刨式”,还学会了仰泳,漂浮水面也不会沉下去,也学会了潜水,能在水底游上半分多钟,因此自以为水性可以,后来到弋阳表姑家玩时,才知道了自己水性有多差。
平原湖面宽见不到对面,三个表弟能穿过几里湖面,游到湖心小岛,一个猛子扎入水中,出现时已经在了百多米远。我尝试着游了十几米,就游不动了。
东面的这条河,也有一段老港。后来听大人们讲,才知道老港是原来的河道,过于曲折,涨大水时容易摧毁农田,因此大队集中人力,重新开挖了河道,之前的河道就被称为老港。
老港积水成泊,草木杂生,人迹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