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卷京华江南 第一百二十九章 殿上挖角
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第(3/3)页
承如海。圣恩如山,天佑大庆。陛下英明,如何云云……
两千四百万两白银,就算如今只能进帐四成,也有近一千万银银子!这样大的一笔收入,可以用来做太多事情,比如修河工,比如强军力,比如赈民生,比如……涨涨俸禄?不管这些大臣们分属何种派系,但毕竟都是当世第一强国庆国的臣子,一想到朝廷有了这样大一笔银子可以除了国库空虚地燃眉之急,都开始欢欣鼓舞起来。
这种欢欣鼓舞并不是作伪,而是实实在在的高兴,大臣们不论贪或不贪,贤或愚,总是希望朝廷能更好一些。
而这些人在拼命地拍皇帝马屁的同时,难免也会想到先前还被自己怀疑反对的……小范大人。
内库开标如此顺利,为朝廷带来了如此大地利益,远在江南督战的范闲自然要居首功,只是这个弯要怎么转过来?于是有些大臣眼珠乱转着,死活不肯提到江南的事情。
这时候偏又是那位胡大学士第一个站了出来。
他一站出来,热闹高兴的朝堂上顿时安静了少许,都想知道这位胡大学士想说什么。
胡大学士平心静气,禀道:“这个数目大的委实有些不敢相信,臣不希望是范大人用了些什么别的手段,所谓涸泽而渔,今年将江南皇商们欺榨干净了,而内库的出产却跟不上的话,明年怎么办?”
在一片祥和之意中,忽然多出了一个不和谐音符,真地让人很不舒服,群臣一哗,哪怕是那些看范闲不顺眼的人,都有些瞧不过去了,纷纷出言替内库转运司说话,认为胡大学士此言不妥。
皇帝也从先前的兴奋中脱离出来,冷冷望着胡学士说道:“依你之见,范闲为朝廷谋了这么多银子,却不当奖,反而当罚?”
胡大学士摇头,斩钉截铁说道:“臣之言。只是一丝疑虑而已,毕竟臣不在江南,不知具体情况,只是依为臣本份,向陛下提醒一二。至于小范大人,只要此次开标没有问题,当然不该受到一丝惩处,而应该大大的受赏。”
皇帝平伏了一下心绪。静静问道:“依胡卿所见,应当怎么赏?”
“虽是银货之事,却是国之根本。”胡大学士平静说道:“小范大人立此根本大功,便应受不世之赏。”
皇帝微微眯眼,说道:“何为不世之赏?”
“将闽北及苏州开标之事全数调查清楚后。”胡大学士抬起头来,温和说道:“臣愿做荐人,请陛下宣召小范大人入门下中书,在内阁议事。”
此言一出。朝堂大震,群臣大惊,门下中书省是什么角色?那可是朝廷中枢,在林相去职之后,庆国再无宰相一职。便是由门下中书的大学士们负责相阁的职能,尤其是秦恒出任京都守备,刑部尚书颜行书退出后,胡大学士归京。门下中书省内阁的地位便已经确定了下来——如果能进入门下中书,就等于进入了朝廷的最高决策权力机关,胡大学士要荐范闲入内阁?
群臣心想这位胡大学士到底是哪边地?怎么一时说乌鸦话,一时却又要给范闲如此重权,如此高地地位?刑部尚书颜行书略带一丝嫉恨一丝不解,盯了胡大学士一眼。
没料到皇帝听着此议,却是想也不想,直接说道:“不可。范闲太过年轻。”
群臣微安,心想陛下此论当为中允,不然让一个二十不到的毛小伙子入门下中书议事,这事儿也太荒唐了。
胡大学士平静说道:“古有贤者十六为相,更何况门下中书乃是陛下文书机构,并非真正意义上地宰执。而且小范大人天赋其才,才华横溢,多职多能。如此人才。应在朝堂之上为陛下分忧解难才是。”
皇帝似笑非笑地看了他一眼,仍然只是简单地摇了摇头:“他是监察院的提司。依庆律,监察院官员不得兼任朝官,便是退职后,也只能出任三寺闲职。”
胡大学士接的极快:“庆律终不及陛下旨意,年纪尚轻不是问题,监察院职司不是问题,若非如此,臣岂敢说是不世之赏?”
皇帝翘起唇角笑了笑,挥挥手说道:“此事不需要再议,朕……是不会允的。”
天子一言,驷马难追,胡大学士只好退了回去,只是脸上并没有什么别的神情。
皇帝眯眼看着下方,发现胡大学士与舒芜之间对了一下眼神,便知道舒芜这个老家伙事先就收到过风声,也马上猜出来为什么今天胡大学士会趁机提出如此荒唐地建议。
“人才啊……安之确实是人才啊。”
正因为范闲表现出来的能力过于惊人,所以范闲在监察院,文官系统总会警惧,他们更愿意将范闲脱离监察院,重新投入到文臣们温暖的怀抱中去。毕竟范闲顶着个诗仙的帽子,又隐隐是天下年轻士子心中的领袖,对于胡舒两位文臣之首来说,接纳范闲,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。
胡大学士与舒大学士是惜才之人,也是识势之人,自然能看出陛下对将来的安排,却是有些不甘心范闲这粒明珠就这般投到监察院的黑暗之中,不论是从文官系统地自身安全考虑,还是为了范闲考虑,他们都想将范闲挖过来。
虽然今时提这个早了些,但胡大学士已经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时机,展露了文官系统的诚意,提前很多年,开始做起了言论上的铺垫。
对于臣子们的这些小心思,庆国皇帝向来比较宽容,也不怎么计较,反而却从这件事情里,越发地感觉到了自己这个私生子……给皇族所带来地光彩。
皇帝心中骄傲着,面色平静着,眼神复杂着,看了一眼一直在队列中默不作声的户部尚书,自己儿子名义上的父亲——范建。
第(3/3)页
承如海。圣恩如山,天佑大庆。陛下英明,如何云云……
两千四百万两白银,就算如今只能进帐四成,也有近一千万银银子!这样大的一笔收入,可以用来做太多事情,比如修河工,比如强军力,比如赈民生,比如……涨涨俸禄?不管这些大臣们分属何种派系,但毕竟都是当世第一强国庆国的臣子,一想到朝廷有了这样大一笔银子可以除了国库空虚地燃眉之急,都开始欢欣鼓舞起来。
这种欢欣鼓舞并不是作伪,而是实实在在的高兴,大臣们不论贪或不贪,贤或愚,总是希望朝廷能更好一些。
而这些人在拼命地拍皇帝马屁的同时,难免也会想到先前还被自己怀疑反对的……小范大人。
内库开标如此顺利,为朝廷带来了如此大地利益,远在江南督战的范闲自然要居首功,只是这个弯要怎么转过来?于是有些大臣眼珠乱转着,死活不肯提到江南的事情。
这时候偏又是那位胡大学士第一个站了出来。
他一站出来,热闹高兴的朝堂上顿时安静了少许,都想知道这位胡大学士想说什么。
胡大学士平心静气,禀道:“这个数目大的委实有些不敢相信,臣不希望是范大人用了些什么别的手段,所谓涸泽而渔,今年将江南皇商们欺榨干净了,而内库的出产却跟不上的话,明年怎么办?”
在一片祥和之意中,忽然多出了一个不和谐音符,真地让人很不舒服,群臣一哗,哪怕是那些看范闲不顺眼的人,都有些瞧不过去了,纷纷出言替内库转运司说话,认为胡大学士此言不妥。
皇帝也从先前的兴奋中脱离出来,冷冷望着胡学士说道:“依你之见,范闲为朝廷谋了这么多银子,却不当奖,反而当罚?”
胡大学士摇头,斩钉截铁说道:“臣之言。只是一丝疑虑而已,毕竟臣不在江南,不知具体情况,只是依为臣本份,向陛下提醒一二。至于小范大人,只要此次开标没有问题,当然不该受到一丝惩处,而应该大大的受赏。”
皇帝平伏了一下心绪。静静问道:“依胡卿所见,应当怎么赏?”
“虽是银货之事,却是国之根本。”胡大学士平静说道:“小范大人立此根本大功,便应受不世之赏。”
皇帝微微眯眼,说道:“何为不世之赏?”
“将闽北及苏州开标之事全数调查清楚后。”胡大学士抬起头来,温和说道:“臣愿做荐人,请陛下宣召小范大人入门下中书,在内阁议事。”
此言一出。朝堂大震,群臣大惊,门下中书省是什么角色?那可是朝廷中枢,在林相去职之后,庆国再无宰相一职。便是由门下中书的大学士们负责相阁的职能,尤其是秦恒出任京都守备,刑部尚书颜行书退出后,胡大学士归京。门下中书省内阁的地位便已经确定了下来——如果能进入门下中书,就等于进入了朝廷的最高决策权力机关,胡大学士要荐范闲入内阁?
群臣心想这位胡大学士到底是哪边地?怎么一时说乌鸦话,一时却又要给范闲如此重权,如此高地地位?刑部尚书颜行书略带一丝嫉恨一丝不解,盯了胡大学士一眼。
没料到皇帝听着此议,却是想也不想,直接说道:“不可。范闲太过年轻。”
群臣微安,心想陛下此论当为中允,不然让一个二十不到的毛小伙子入门下中书议事,这事儿也太荒唐了。
胡大学士平静说道:“古有贤者十六为相,更何况门下中书乃是陛下文书机构,并非真正意义上地宰执。而且小范大人天赋其才,才华横溢,多职多能。如此人才。应在朝堂之上为陛下分忧解难才是。”
皇帝似笑非笑地看了他一眼,仍然只是简单地摇了摇头:“他是监察院的提司。依庆律,监察院官员不得兼任朝官,便是退职后,也只能出任三寺闲职。”
胡大学士接的极快:“庆律终不及陛下旨意,年纪尚轻不是问题,监察院职司不是问题,若非如此,臣岂敢说是不世之赏?”
皇帝翘起唇角笑了笑,挥挥手说道:“此事不需要再议,朕……是不会允的。”
天子一言,驷马难追,胡大学士只好退了回去,只是脸上并没有什么别的神情。
皇帝眯眼看着下方,发现胡大学士与舒芜之间对了一下眼神,便知道舒芜这个老家伙事先就收到过风声,也马上猜出来为什么今天胡大学士会趁机提出如此荒唐地建议。
“人才啊……安之确实是人才啊。”
正因为范闲表现出来的能力过于惊人,所以范闲在监察院,文官系统总会警惧,他们更愿意将范闲脱离监察院,重新投入到文臣们温暖的怀抱中去。毕竟范闲顶着个诗仙的帽子,又隐隐是天下年轻士子心中的领袖,对于胡舒两位文臣之首来说,接纳范闲,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。
胡大学士与舒大学士是惜才之人,也是识势之人,自然能看出陛下对将来的安排,却是有些不甘心范闲这粒明珠就这般投到监察院的黑暗之中,不论是从文官系统地自身安全考虑,还是为了范闲考虑,他们都想将范闲挖过来。
虽然今时提这个早了些,但胡大学士已经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时机,展露了文官系统的诚意,提前很多年,开始做起了言论上的铺垫。
对于臣子们的这些小心思,庆国皇帝向来比较宽容,也不怎么计较,反而却从这件事情里,越发地感觉到了自己这个私生子……给皇族所带来地光彩。
皇帝心中骄傲着,面色平静着,眼神复杂着,看了一眼一直在队列中默不作声的户部尚书,自己儿子名义上的父亲——范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