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二十六章 是耶非耶
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第(3/3)页
不愿意成天都被圈在这个院子啊。”
“好,就这一次了啊。以后可真的得在家里收收性子了。总是这么像个野丫头似的看将来谁家敢要你啊。哈哈哈。”
“女儿不怕,女儿就在家里陪着爹爹娘亲一辈子。嘻嘻嘻。”
可是如今不但书儿的牌位“嫁”去了刘家,连臻儿也不知下落。家里带信来说,臻儿很可能要去京里寻父。徐谨便派了手下沿着上京的官路打听。按理说,一个小孩子单身上路,应该是容易引人注意和记住的。可是一路下来,却连点影子都没有……
思之于此,徐谨不禁仰天怅然:“是耶非耶,难料难知,是非功过,史笔汗青。”
比起百年之后,如何的盖棺定论,为后人史书所评价记载,徐谨眼前最忧心的是如何告诉李敏君家里发生的惨事。
他心里清楚,李敏君执意要和他回乡,是要拜祭祖祠,把名字记载在族谱上,名正言顺的作他徐家的媳妇。可在这心思的后面,却隐藏的她对慧娘和两个孩子的些许内疚和不安。
李敏君不止一次的说过,待到了徐村,祭奠过太爷爷和祖宗之后,想去清净庵里看看出家了的慧娘。
徐谨问她道:“见了慧娘你要说些什么呢?”
李敏君面现不忍之色,小声道:“敏儿也不知道呢。虽然她如今断了尘缘,可是她毕竟是你爱过的人,更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啊。我总得让她见见孩子们的继母,知道我会把他们视若己出,替她把孩子抚养成人的。”
徐谨无言,心中五味杂陈。他虽然知道慧娘性子柔顺,不出恶语,还是有些担心两个人见面会有不愉快。只是事实难料,如今便是想见都见不到了。
清净庵的惨事他一直都瞒着李敏君的,怕的就是万一吓着了她,对腹中的胎儿不利。可是这一日一日向南而去,他不免有些近乡情怯了。现在出了山贼这么一档子事儿,他们被耽搁在了百汤谷,倒是让他有了些缓和的余地。
是以,徐谨每天为请求援兵,坐镇调度之事极为专注。这也是在李家立足立威的好时机。可以让远在京城的李阁老看到他的手腕能力,知道他不是个只靠着裙带上位的无能之辈,也能让身边的几个刺头心里服气不少。
不知不觉间,徐谨已经看到了东厢里面那为他所留的一点烛光。他努力抛开心中的烦恼,向着那一点光亮而去。
再说李恪几个回到外院自己的住处,抓紧时间简单洗漱了一下,便解衣上床。
不过须臾,房间里便响起了大路和志忠两个此起彼伏打鼾的声音。李恪却还习惯性的把今天的事儿在脑中滤过一遍。这是他在跟着义父文毅公李国斌戍边的时候养成的。这个习惯往往能让他在蛛丝马迹之间推测出敌人的意图和动态,在第二天的军事会议上给李国斌提出很有见解的提议。每当受到义父的赞赏和来自同僚们佩服的目光,都让他非常开心和得意。
当然那份开心和得意仅次于来自李敏君的夸奖。
第(3/3)页
不愿意成天都被圈在这个院子啊。”
“好,就这一次了啊。以后可真的得在家里收收性子了。总是这么像个野丫头似的看将来谁家敢要你啊。哈哈哈。”
“女儿不怕,女儿就在家里陪着爹爹娘亲一辈子。嘻嘻嘻。”
可是如今不但书儿的牌位“嫁”去了刘家,连臻儿也不知下落。家里带信来说,臻儿很可能要去京里寻父。徐谨便派了手下沿着上京的官路打听。按理说,一个小孩子单身上路,应该是容易引人注意和记住的。可是一路下来,却连点影子都没有……
思之于此,徐谨不禁仰天怅然:“是耶非耶,难料难知,是非功过,史笔汗青。”
比起百年之后,如何的盖棺定论,为后人史书所评价记载,徐谨眼前最忧心的是如何告诉李敏君家里发生的惨事。
他心里清楚,李敏君执意要和他回乡,是要拜祭祖祠,把名字记载在族谱上,名正言顺的作他徐家的媳妇。可在这心思的后面,却隐藏的她对慧娘和两个孩子的些许内疚和不安。
李敏君不止一次的说过,待到了徐村,祭奠过太爷爷和祖宗之后,想去清净庵里看看出家了的慧娘。
徐谨问她道:“见了慧娘你要说些什么呢?”
李敏君面现不忍之色,小声道:“敏儿也不知道呢。虽然她如今断了尘缘,可是她毕竟是你爱过的人,更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啊。我总得让她见见孩子们的继母,知道我会把他们视若己出,替她把孩子抚养成人的。”
徐谨无言,心中五味杂陈。他虽然知道慧娘性子柔顺,不出恶语,还是有些担心两个人见面会有不愉快。只是事实难料,如今便是想见都见不到了。
清净庵的惨事他一直都瞒着李敏君的,怕的就是万一吓着了她,对腹中的胎儿不利。可是这一日一日向南而去,他不免有些近乡情怯了。现在出了山贼这么一档子事儿,他们被耽搁在了百汤谷,倒是让他有了些缓和的余地。
是以,徐谨每天为请求援兵,坐镇调度之事极为专注。这也是在李家立足立威的好时机。可以让远在京城的李阁老看到他的手腕能力,知道他不是个只靠着裙带上位的无能之辈,也能让身边的几个刺头心里服气不少。
不知不觉间,徐谨已经看到了东厢里面那为他所留的一点烛光。他努力抛开心中的烦恼,向着那一点光亮而去。
再说李恪几个回到外院自己的住处,抓紧时间简单洗漱了一下,便解衣上床。
不过须臾,房间里便响起了大路和志忠两个此起彼伏打鼾的声音。李恪却还习惯性的把今天的事儿在脑中滤过一遍。这是他在跟着义父文毅公李国斌戍边的时候养成的。这个习惯往往能让他在蛛丝马迹之间推测出敌人的意图和动态,在第二天的军事会议上给李国斌提出很有见解的提议。每当受到义父的赞赏和来自同僚们佩服的目光,都让他非常开心和得意。
当然那份开心和得意仅次于来自李敏君的夸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