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百九十一章:圣君在世
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第(2/3)页
有理有据。
只不过……
“百姓乃吾之衣食父母也,衣食于臣而言,而安生立命之本,百姓亦如是也。臣闻西山镇国府,太子殿下招徕流民……”
这个比较狠,居然没有提尧舜,而是以太子来举例。
一下子,殿中诸臣哗然。
啥意思?
太子殿下,竟成了亲民的典范,当朝太子,何德何能,都可以和尧舜相比了吗,简直就是笑话。
刘杰等人,顿时被无数嘲弄的目光看着,这样做策论,是太子殿下教的吧?
连李东阳和谢迁二人,也微微皱眉,觉得有些过份了。
太子殿下平时不捣乱也就罢了,居然现在成了这些西山贡生们眼里,和尧舜齐名,成了使天下百姓,心悦臣服之人了。
太不像话。
弘治皇帝面容有点僵,关于这一点,他是万万料不到的。
这策论里,都在宣扬他们新学大道至简,还有同理之心,又用太子做典范,这不是笑话吗?
其实这十五人的文章,作的是极好的,毕竟刷了这么多日子的题,最大的错误,就是引经据典上,有争议。
杨廷和原本还有些担心,一见如此,反而放宽了心了:“陛下,西山书院诸生,这是说,尧舜尚且不如太子吗?”
弘治皇帝端坐不动,心里很复杂,却没有做声。
刘杰从容道:“回禀陛下,臣不敢太子殿下比之尧舜,只是尧舜过于久远,臣遍览天下古籍,对于尧舜的事迹,也只限于治河和路不拾遗而已,既然圣人言,尧舜乃是圣人,那么尧舜自然是圣人。可以三千年前的尧舜来回答今日之策论,臣却以为期期不可,当今天下,人们尚空谈,人人都是尧舜,可尧舜已久远,他们治天下之法,又有谁人知晓?陛下问策臣等,本意在于,如何能使安天下,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,因此,臣以为,太子殿下设镇国府,建书院,开煤矿,培育新苗,抗击倭寇,这种种行为,才是适应我大明的安民兴邦之策。既如此,臣为何不能以太子举例?莫非,策论之中,只许有尧舜吗?便连圣人都说过,三人行、必有我师。天下的仁义贤明之士,非只尧舜而已。可臣举太子,便遭人讥讽为尧舜不如太子,陛下,这杨学士,莫非是圣人吗?引谁的经典,还需他点头?”
这一番话,真是胆大到了极点。
可是……有些道理。
谁能料到,一场策论,直接将新学和理学的根本问题,暴露了出来。
许多翰林显得有些不齿。
这不是太子能不能举例的问题,而是拿太子来与尧舜相提并论,这分明有谗言魅上的嫌疑。
许多人跃跃欲试,想要驳斥刘杰。
刘杰却很淡定,毕竟是王守仁教授出来的学生,其实在下笔之前,他也有过犹豫,毕竟当时太子殿下和师公教授自己殿试做题的时候,可没要求他们提这个。
可一旦做了题,那恩师给自己讲的大道理,瞬间便涌上了他们心头,刘杰……忍不住,就下笔了。
何止是他。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第(2/3)页
有理有据。
只不过……
“百姓乃吾之衣食父母也,衣食于臣而言,而安生立命之本,百姓亦如是也。臣闻西山镇国府,太子殿下招徕流民……”
这个比较狠,居然没有提尧舜,而是以太子来举例。
一下子,殿中诸臣哗然。
啥意思?
太子殿下,竟成了亲民的典范,当朝太子,何德何能,都可以和尧舜相比了吗,简直就是笑话。
刘杰等人,顿时被无数嘲弄的目光看着,这样做策论,是太子殿下教的吧?
连李东阳和谢迁二人,也微微皱眉,觉得有些过份了。
太子殿下平时不捣乱也就罢了,居然现在成了这些西山贡生们眼里,和尧舜齐名,成了使天下百姓,心悦臣服之人了。
太不像话。
弘治皇帝面容有点僵,关于这一点,他是万万料不到的。
这策论里,都在宣扬他们新学大道至简,还有同理之心,又用太子做典范,这不是笑话吗?
其实这十五人的文章,作的是极好的,毕竟刷了这么多日子的题,最大的错误,就是引经据典上,有争议。
杨廷和原本还有些担心,一见如此,反而放宽了心了:“陛下,西山书院诸生,这是说,尧舜尚且不如太子吗?”
弘治皇帝端坐不动,心里很复杂,却没有做声。
刘杰从容道:“回禀陛下,臣不敢太子殿下比之尧舜,只是尧舜过于久远,臣遍览天下古籍,对于尧舜的事迹,也只限于治河和路不拾遗而已,既然圣人言,尧舜乃是圣人,那么尧舜自然是圣人。可以三千年前的尧舜来回答今日之策论,臣却以为期期不可,当今天下,人们尚空谈,人人都是尧舜,可尧舜已久远,他们治天下之法,又有谁人知晓?陛下问策臣等,本意在于,如何能使安天下,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,因此,臣以为,太子殿下设镇国府,建书院,开煤矿,培育新苗,抗击倭寇,这种种行为,才是适应我大明的安民兴邦之策。既如此,臣为何不能以太子举例?莫非,策论之中,只许有尧舜吗?便连圣人都说过,三人行、必有我师。天下的仁义贤明之士,非只尧舜而已。可臣举太子,便遭人讥讽为尧舜不如太子,陛下,这杨学士,莫非是圣人吗?引谁的经典,还需他点头?”
这一番话,真是胆大到了极点。
可是……有些道理。
谁能料到,一场策论,直接将新学和理学的根本问题,暴露了出来。
许多翰林显得有些不齿。
这不是太子能不能举例的问题,而是拿太子来与尧舜相提并论,这分明有谗言魅上的嫌疑。
许多人跃跃欲试,想要驳斥刘杰。
刘杰却很淡定,毕竟是王守仁教授出来的学生,其实在下笔之前,他也有过犹豫,毕竟当时太子殿下和师公教授自己殿试做题的时候,可没要求他们提这个。
可一旦做了题,那恩师给自己讲的大道理,瞬间便涌上了他们心头,刘杰……忍不住,就下笔了。
何止是他。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