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架
二十四史列传
导航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一百零五章【泛舟】

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第(2/3)页
不共戴天,邳豹早就想报仇了。
“仁者不乘危邀利,智者不侥幸成功。”蹇叔劝慰邳豹,然后对秦穆公说:“还是借给他们粮食为好。”
秦穆公点头道:“辜负我们的是晋侯,可不是晋国的民众。寡人怎么忍心因为晋侯而迁怒于晋人呢?”
会议结束后,秦穆公就指派船只运载万斛粮食,由秦国都城雍城出发,沿着渭水向东进发,然后换船横渡黄河,之后再改道汾水漕运北上浍水,直达晋国国都绛城。从雍城到绛城,运粮的船只八百里首尾相接,络绎不绝,其过程艰险不亚于一次劳师远征,史称“泛舟之役”。
其实,我们真的把它当作一次暗含军事意义的“役”也未尝不可,秦国通过这次运粮,熟悉了通往晋国的黄河渡口,查看了两岸地形,为以后秦晋争霸做好了准备。当然,这是后话了。
《左传》记载了“秦于是输粟于晋,自雍及绛相继”,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长里程内陆河道水上运输,我们可以想象当时中国漕运系统的发达,可以想象庞大的运输队伍是何等的浩浩荡荡,可以想象当时秦国国力已经日渐强盛,更能想象得到晋国民众看到粮食时的喜悦和感动。
心怀苍生,仁者之为,从这个层面说,秦穆公已经具备了成为诸侯霸主的条件。
就是这么的戏剧性,第二年,秦国也发生了严重的灾荒,渡过饥荒的晋国却获得了丰收。
秦穆公感慨地对蹇叔和百里奚说道:“寡人这时候才知道二卿所言不虚,天灾之祸,不定会发生在那里。如果去年我们拒绝了晋国的求援,那现在恐怕也难以开口向晋国求援了。”其实如果不是去年援助了晋国,凭着余粮秦国也是可以渡过难关的。
邳豹并不赞同穆公的感慨,“晋侯是个忘恩负义的小人,就算是我们向他求援,他也不会帮助我们的。”
秦穆公不以为然,毕竟邳豹与晋侯有杀父之仇,难免看问题偏激一些。秦穆公委派冷至为使者,也拿着宝玉,前往晋国求援。
晋惠公接到国书,二话不说,当即命人将靠近秦国的河西所产粟米运到秦国救急。
郤芮又说话了,“国君给了秦国河西之粟,准备什么时候给河西之地呢?”
晋惠公一脸迷惑,“寡人只说给粮食,没说给地啊?”
“那您为什么要给粟米呢?”郤芮说道。
晋惠公答道:“这不是为了报答去年秦国救助我们的恩德吗?”
“输送粮食要算是秦国的恩德,那国君当年被秦人扶立,岂不是恩德更大?国君不报大恩而报小德,这是为什么?”郤芮反问道。
晋惠公这才明白郤芮的意思,报了小恩,还有大恩,干脆一概不报!
庆郑听到了这里实在听不下去了,去年是他前往秦国求助的,这回人家遇到困难,晋国却要袖手旁观,这说得过去吗?“去年臣前往秦国求助,秦伯没有丝毫推辞,如今人家有事我们不予援助,秦国肯定会埋怨我们的。”
吕省哼了一声,“秦国给我们粟米,并不是为了帮助我们,是为了索要我们晋国的土地。国君不给秦国粮食,秦国会埋怨,给秦国粮食不给土地,秦国还是埋怨,既然如此,不如什么都不给!”吕省最善于绕舌,说出来一套套的。
庆郑指责道:“别人遇到灾难反而幸灾乐祸,这是不仁;别人帮助我们反而要背弃他,这是不义。不仁不义,又该用什么守卫国家?”庆郑这是把粮食问题上升礼仪道德问题,进而关联到国家存亡问题了,道理是这个道理,可话风太不对路,晋惠公不由得面色为之一沉。好在庆郑一贯如此,晋惠公也都习惯了,也不好发作。
一旁的韩简也附和道:“庆郑这话说的对啊,若去年秦国不肯帮助,我们还真不好度过荒年。”
“皮已经不存在,毛又依附在哪里?”这时虢射发言了。“皮之不存,毛将安傅”就是虢射的发明。
“丢弃信用,背弃邻人,患难时谁能周济?没有信用容易发生祸患,失去周济必然导致灭亡。”庆郑说道。
“即使给他们粮食,也不能减少怨恨,反而增加他们的实力。”虢射说,“去年晋国灾难,这是上天将晋国送给秦国,秦国没有珍惜这个机会,是他们愚蠢。如今秦国发生灾难了,我们可一定要把握这个机会。国君不如趁机联合梁伯讨伐秦国,瓜分了秦国的土地!”
晋惠公心念一动,是啊,天意亡秦,这正是我晋国的机会呀!他召见了冷至,温言道:“敝国连年饥荒,民众流离失所,好不容易今年收成稍强一点,流浪的人都回到了乡里,粮食也只是勉强能够自保,实在没有能力帮助贵国呀。”
冷至一听就怒了,上次要地就是一个拖字,到现在还没给,去年又去求我们,那时候说得多好听,一转身就又变脸了。邳豹说晋侯忘恩负义,一点不假。不过作为使臣,冷至还是要保持外交礼仪,“寡君常念及与贵国有婚姻之好、邻国之谊,他说这就是同患难、共应对、互相体恤。寡君数次援手贵国,而今求援被拒,外臣实在无法回国复命!”
冷至所言有礼有节,晋惠公心中一愧。
这时郤芮阴阳怪气接口道:“大夫上次和邳郑父合谋,意图诱使我们到秦国,幸亏我们识破了大夫的计谋,您还好在这里巧言弄舌?请大夫回去上告秦伯,要吃敝国的粟米,除非用兵来取!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