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架
明末边军一小兵王斗谢秀娘
导航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700章 儒学与督察员〔上〕

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第(2/3)页
矿山去服苦役。

且治内还不分何籍,暂住籍,归化籍,汉籍,夷籍子弟孩童,均是如此,都必须接受教育。

他们一般一乡有一座学堂,王斗称之为小学,便若以前的蒙学。

让李邦华吃惊的是,这些蒙学,男童上学均不收取费用,吃住全部免费,这要花费多大啊。

且各乡内,其实还有女校,不过因为男女不同校,又不强迫女童上学,故而没引起什么波动。[

放在大明,家有财力者,其实女子也有接受教育,只不过请私塾先生在家罢了。毕竟男主外女主内,大户人家出来的女子,未来要『操』持夫家大帮人的生计财务,不读书识字怎么行?

不过此时还是重视男丁,便是免费,也只有一些颇有财力的,眼光长远的商贾财主,官太太家人女儿等送入女校,入学女童不多。

依李邦华的打听,宣府镇最多的便是小学,每乡均有,还有叫中学的,一般一路只有一所。不过东路中学最多,足有五所,保安州更占了三所。

大学,便是宣府镇军事学院,民事学院等等了,精英的汇集地。

大明一般是七、八岁开蒙,然后寒苦读,一步步从童生,秀才,举人,进士等慢慢上升,只有科举一条路,若能在三十岁中举,已是祖坟冒青烟了。

包公便是29岁中举,39岁才出仕当官,这还是幸运的。

在宣府镇这里,十岁或是之前均可入学,接受六年教育后,约在十六岁毕业,便是合格的小学生了,如能拿到毕业证者,便是没考入中学,还是很多地方抢着要。

宣镇商事发达,地方颇多技校,特别很多商行厂坊都在后支持,专门笼络这些小学毕业生,供养他们在技校中学习几年,让他们出来后,入自己商行做事。

不过对这些小学毕业生,宣镇百姓,还是习惯将他们称之为童生,后官方也确定下来,拿到毕业证的学童,才能称之童生。否则只是准童生。

这不若大明别处,一开蒙便是童生。没考中秀才的,七老八十还是童生。

因为是六年制义务教育,所以宣府镇采取宽进原则,适龄孩童均可上学,但毕业考就卡得较严。

考入中学者,便是准秀才,因为中学生录取严格,超过九成多的小学生都会淘汰。所以他们入学后,继续免费教育,等于这些人以前是家族供养,现在改为官方供养。

他们若毕业,便成为正式的秀才了,这时他们约二十岁左右,可以参加公务员考核。做吏当官等等,这不若大明,中举后才有了一些机会。

也因为中学生的吃香,教化司后来规定,童生们许可再考,可在家苦读。或是继续进学堂复读,这时他们就要收取费用,然后每年可以考一次,连考三次。

三次过后,就没有机会了。毕竟复读那么些年还考不上,证明他们不是读书的料。就没必要再浪费家人钱粮了。

也避免八十岁老童生还在考秀才之事,一生光阴就这样浪费,害了自己,更害了家人。

对那些小学都不能毕业的准童生同样如此,许可自费衣食,复读三年。还是不能毕业者,就没有毕业证的回家吧,自己品尝不努力失败的苦楚。

才华更高,能考入大学者,直接就是举人身份,毕业就是进士,包分配,包当官,因为他们是宣府镇最精英的一部分。

军事学院出来者,优秀学员,直接授骑尉勋阶,未来可任队官,副队官,普通者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