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四回 悲路岐(1)
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第(2/3)页
凿,建议朝廷将此处作为暂殡之地。
赵构采纳了杨华的陈奏,下诏在宝山建造陵园,安葬孟太后。因日后一旦恢复了中原,诸帝、后还要迁葬于伊洛,宝山即为帝、后们的攒殡之所,实陵而名不以陵,故以攒宫为名,宝山又名攒宫山。
其后,宋徽宗赵佶与其皇后郑氏的梓宫,被从北方迎回,遗骨也攒殡于宝山。赵佶的攒宫称为永佑陵。
孟太后当初暂厝宝山,其中自有“愤激三军之心,不绝中原之望”的意图,只是令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,她与其后南宋诸多帝、后,在宝山“暂厝”,竟成永古。
宋室南渡之后,延祚一百五十三年,有六位皇帝、七位皇后,均停柩待葬于此,先后建成徽宗永佑陵、高宗永思陵、孝宗永阜陵、光宗永崇陵、宁宗永茂陵、理宗永穆陵,以及度宗永绍陵等帝陵攒宫。他们长眠于地下,苦苦等待着自己迁葬于祖宗陵园的那一天。
然而他们一心归葬的祖陵,先是遭到刘豫伪齐政权的疯狂盗掘,诸陵几乎被洗劫一空。其后蒙古灭了金后,控制了巩洛之原,诸陵地面上的建筑,除了石雕之外,蒙古统治者将其“尽犁为墟”。后人有诗叹曰:“南朝还有伤心处,九庙春风尽一犁。”
更令人嗟叹的是,南宋诸陵的遭遇,比之北宋诸陵,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。历史上历代帝陵,虽多遭盗掘,但论惨酷如南宋诸陵的,当真是无出其右。
南宋灭亡后,帝王诸陵遭到数回穷凶极恶的盗掘洗劫,以致陵废尸毁。其中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(1284年),时任江南释教都总统的西域僧人杨琏真伽,先将诸陵一一盗挖,盗走随葬的各种珍宝,其后又将陵中诸帝的遗骸,杂以牛马枯骨,埋于临安的故宫中,又在上面筑一高十三丈的白塔压之,塔名“镇本”,以示宋人永世不得翻身之意。厉鹗、沈嘉辙等人撰著的《南宋杂事诗》有云:
“故宫思见旧冬青,一塔如山塞涕零。领访鱼影香骨案,更从何处哭哭灵。”
后世袁宏道亦曾作文叹道:
“冬青树,在何许,人不知,鬼应语。杜鹃花,那忍折,魂虽去,终啼血。神灵死,天地暗,伤心事,犬儿年。钱塘江,不可渡,汴京水,终南去。纵使埋到崖山崖,白骨也知无避处。”
自元以降,南宋诸陵虽偶有修葺,却也难逃陨圮隳残的命运。斗转星移,当年的巍巍皇陵,气派何等的恢宏,终是荡为寒烟,消逝在缅邈的历史尘雾之中了。
一劫听白衣雪说,要去找一位神医来医治病疾,不禁一怔,笑道:“进山采药?施主错了,我们要找的那位神通人物,可不是什么名医大夫,而是一位在宝山中的守陵人。”
白衣雪自幼生于北地,不知其间的种种因由原委,奇道:“守陵人?”
一劫若有所思,说道:“嗯,正是。此处是攒宫山,我们要找的那位奇人,一生追随先皇,终生未娶,后护佑先皇梓宫南归,便来到这山中守陵,算来已有……”微微曲指一算,道:“嗯,已有一十七个年头啦。”
白衣雪道:“他……他能治好晚辈的伤?”寻思:“原来大师带我不是来访求名医的,而是要找一位守陵之人。是了,说他是奇人,当年追随过先皇,说不定守陵之前,是宫中的一位御医,手上有些治病的秘方,至于能否对症,解了化血神刀的毒质,大师心中也实无把握。”又想:“化血神刀太过霸道,就算世上最高明的大夫遇到了,怕也束手无策。一劫大师受莲池大师所托,不便推辞,只好另辟蹊径,来找这位守陵人,那也是死马当作活马医,不得已而为之了。”念及此节,不由地心下一阵难过,一股冷风透过布帘,吹入车中,但觉遍体生寒。
一劫听出他口气中满是狐疑,微笑道:“施主有所不知,那人有通天彻地之能,架海擎天之神,只是深藏若虚,早已不问江湖之事,就此归隐了山林。他如肯答应医治,化解施主身上的化血神刀之毒,嘿嘿,只怕也不在话下。”
白衣雪听到这位守陵人有“通天彻地之能,架海擎天之神”,又惊又喜,颤声道:“世上还有如此神通之人?他的武功究竟有多深?”
一劫凝思片刻,一字一字缓缓地道:“深不可测。”
白衣雪喃喃地道:“深不可测?深不可测?”思潮腾涌之下,强自镇定心神,说道:“敢问大师,这位前辈高人尊姓大名?”
一劫微微一笑,说道:“嗯,他复姓百里,名讳上‘尽’,下‘染’……”
白衣雪寻思:“百里尽染……百里尽染……师父他老人家博学多闻,为何未曾听他老人家提及,武林中还有这么一位姓百里的前辈高人?”
转而又想:“哦,是了,师父曾说,武学无涯,纵是天赋异禀之人,究其一生,又如何能够穷尽?一个人武功再是高强,也须知人外有人、天外有天。要知古往今来,武林中有多少奇人异士,他们用一生去体认和参悟的,是武学的最高境界,他们视武学为终生不变的一种修为,并不在意什么留名千古,因此他们中的大多数,因无甚么声名而湮没其间。这位百里老前辈,应当正是不图虚名的个中人物。”言念及此,不禁对这位未曾谋面的武林前辈,心生悠然神往之意。
突听身前赶车的一劫“咦”的一声,语气中充满了讶异和惶惑,似是见到了什么令他难以置信之事,徐行的马车停了下来。
白衣雪心知有异,赶紧在车中坐起身来,探出头去,眼前的一幕同样也令他惊异不已:其时马车刚刚转过一处山坳,前方有一座木桥,桥头一侧的石碑之上,刻有“延陵桥”三个大字,通往桥头的道路,有人用十余块巨石堆垒成一高台,约有三丈之高,阻住了去路,更奇的是,巨石高台上,端坐着一名高大肥胖的黑衣僧人,正自闭目养神。台高风大,劲风吹拂之下,僧人的黑色僧袍衣袂翻飞,如旌旗一般,在风中猎猎作响。
白衣雪虽受了内伤,目力不减,看清了高台上的枿坐之人,不由倒吸一口凉气,原来那黑衣僧人不是别人,正是“西域三绝”之一的元象。
眼前的情景,令一劫同样也倒吸了一口凉气。此时正逢冬季枯水期,河床中裸露着大大小小的石头,拦路的高台,正是有人从河中取来巨石,一块块地堆垒而成。一劫放眼望去,四下里并无任何能够搬运巨石的机械,更觉心惊。
高台巨石足足有十余块之多,每一块巨石重达二三百斤,将其逐块地堆垒起来,初始倒也不难,但随着高度逐渐增高,其后越是向上增添一块巨石,所需的力道,又不知要增大多少倍,难度可想而知。一劫自忖堆叠起四五块巨石,自己还勉力可为,但若要将十几块巨石,如这般一块块堆叠起来,却是绝无可能,黑衣僧人如此炫弄神力,当是来者不善了。
一劫暗自凝神戒备,心中犯起嘀咕:“何人竟有如此大的能耐?”又见黑衣僧相貌奇古,绝非中土人士,默想:“此人面貌奇异,莫非就是烂陀寺的座主元龙?白衣雪正是伤在化血神刀之下,元龙一路追踪寻迹至此?”
他正自踌躇,白衣雪挣扎着下了马车,踉踉跄跄来到一劫身边,低声说道:“大师小心,这个和尚就是西域三绝中的元象。”
一劫“啊”的一声,踏步上前,双手合十,说道:“原来是烂陀寺的元象上师,山僧久闻盛名,今日得见宝相,幸何如之?泰宁寺一劫在此有礼了。”
元象微微睁开双眼,合十回了一礼,旋即又闭目养起神来,神色极为倨傲。
白衣雪抬头高声叫道:“喂,大和尚,你辛辛苦苦搭这么个高台,是要在此讲经说法吗?可惜没有人听你的。”
元象眼中闪过两道精光,将白衣雪全身上下细细一番打量,说道:“小娃娃,你中了我师兄的化血神刀,还能活到现在,真有你的。”
白衣雪哈哈大笑,扶着车厢,说道:“什么化血神刀?在老子眼里,也稀松平常得很。”
元象盯视着他,道:“小娃娃胡吹什么?你能挨到了此时,谅必是哪位高人,耗费自己的内力修为,替你续命,只是……可惜啊,可惜。”说着脸上露出一副惋惜的神情,大摇其头。
白衣雪先后受莲池和一劫运功疗伤,见他一语便即道破,心底暗暗佩服,问道:“可惜什么?”
元象冷冷地道:“可惜我师兄的化血神刀,天下无药可救,你虽得真气注体,却也不过是拖些时日罢了。嘿嘿,世上就算有人肯一直替你续命,只怕到了后来,连他自己也不免力尽而竭,性命不保。小娃娃你挨得了一时,可惜挨不了一世。”
山风侵肌,白衣雪只觉彻体生寒,心底更是一片凉意,讥忿道:“既然我命不久矣,大和尚何以还要赶这么远的路,非要赶尽杀绝?”倘若不是一劫就在身旁,他早已“贼秃驴、死秃驴”,破口大骂开了。
元象道:“阿弥陀佛,善哉,善哉。小僧无意取施主性命,只是请施主随小僧走一趟。”
白衣雪冷笑道:“好啊,大和尚辛辛苦苦赶到这里,决计不肯空手而归了。”
一劫踏上两步,说道:“敢问上师,这是要带白施主去往哪里?”
元象道:“小僧带他去见座主师兄,一切由他来发落。”
一劫道:“不知白施主何事得罪了众位上师,以致遭此劫数?经云,‘无缘大慈,通体大悲。’我佛门弟子当以慈悲为怀,山僧不揣冒昧,在此替他求个情,恳请上师看在同门的面子上,网开一面。”说罢双掌合十,向元象深深施礼。
元象抬首向天,远处山顶的流云如絮似棉,流转得极快,淡淡地道:“大师这是要往哪里去?”
一劫道:“山僧正欲去拜访一位此间的老友,还望上师借道行个方便。”
元象道:“很好。留下这位小施主,你自去串亲访友便是,小僧绝无拦阻之理。”
一劫道:“山僧不知白施主与诸位上师间,到底有何过节,但如今他已身受重伤,命不保夕,出家人慈悲为怀,上师何以如此苦苦相逼?”
元象脸色不耐,喝道:“受人之托,忠人之事。大师速速退开,莫再纠缠。”
一劫微微一笑,说道:“不错,受人之托,忠人之事。山僧也是受人之托,要带白施主去瞧病,自当尽心竭力,岂可半途而废?”
元象淡淡地道:“原来如此,既然大师行不得方便,也休怪小僧难以借道,行个方便了。”
白衣雪心想:“元象武艺高强,说不定元龙和元虎也在附近,何苦叫一劫大师为了我,枉自送了性命?”说道:“大师,这位元象大和尚,自认是当世的高僧,岂能刁难于晚辈?我随他一起走一趟便是了。”他站得久了,只觉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第(2/3)页
凿,建议朝廷将此处作为暂殡之地。
赵构采纳了杨华的陈奏,下诏在宝山建造陵园,安葬孟太后。因日后一旦恢复了中原,诸帝、后还要迁葬于伊洛,宝山即为帝、后们的攒殡之所,实陵而名不以陵,故以攒宫为名,宝山又名攒宫山。
其后,宋徽宗赵佶与其皇后郑氏的梓宫,被从北方迎回,遗骨也攒殡于宝山。赵佶的攒宫称为永佑陵。
孟太后当初暂厝宝山,其中自有“愤激三军之心,不绝中原之望”的意图,只是令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,她与其后南宋诸多帝、后,在宝山“暂厝”,竟成永古。
宋室南渡之后,延祚一百五十三年,有六位皇帝、七位皇后,均停柩待葬于此,先后建成徽宗永佑陵、高宗永思陵、孝宗永阜陵、光宗永崇陵、宁宗永茂陵、理宗永穆陵,以及度宗永绍陵等帝陵攒宫。他们长眠于地下,苦苦等待着自己迁葬于祖宗陵园的那一天。
然而他们一心归葬的祖陵,先是遭到刘豫伪齐政权的疯狂盗掘,诸陵几乎被洗劫一空。其后蒙古灭了金后,控制了巩洛之原,诸陵地面上的建筑,除了石雕之外,蒙古统治者将其“尽犁为墟”。后人有诗叹曰:“南朝还有伤心处,九庙春风尽一犁。”
更令人嗟叹的是,南宋诸陵的遭遇,比之北宋诸陵,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。历史上历代帝陵,虽多遭盗掘,但论惨酷如南宋诸陵的,当真是无出其右。
南宋灭亡后,帝王诸陵遭到数回穷凶极恶的盗掘洗劫,以致陵废尸毁。其中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(1284年),时任江南释教都总统的西域僧人杨琏真伽,先将诸陵一一盗挖,盗走随葬的各种珍宝,其后又将陵中诸帝的遗骸,杂以牛马枯骨,埋于临安的故宫中,又在上面筑一高十三丈的白塔压之,塔名“镇本”,以示宋人永世不得翻身之意。厉鹗、沈嘉辙等人撰著的《南宋杂事诗》有云:
“故宫思见旧冬青,一塔如山塞涕零。领访鱼影香骨案,更从何处哭哭灵。”
后世袁宏道亦曾作文叹道:
“冬青树,在何许,人不知,鬼应语。杜鹃花,那忍折,魂虽去,终啼血。神灵死,天地暗,伤心事,犬儿年。钱塘江,不可渡,汴京水,终南去。纵使埋到崖山崖,白骨也知无避处。”
自元以降,南宋诸陵虽偶有修葺,却也难逃陨圮隳残的命运。斗转星移,当年的巍巍皇陵,气派何等的恢宏,终是荡为寒烟,消逝在缅邈的历史尘雾之中了。
一劫听白衣雪说,要去找一位神医来医治病疾,不禁一怔,笑道:“进山采药?施主错了,我们要找的那位神通人物,可不是什么名医大夫,而是一位在宝山中的守陵人。”
白衣雪自幼生于北地,不知其间的种种因由原委,奇道:“守陵人?”
一劫若有所思,说道:“嗯,正是。此处是攒宫山,我们要找的那位奇人,一生追随先皇,终生未娶,后护佑先皇梓宫南归,便来到这山中守陵,算来已有……”微微曲指一算,道:“嗯,已有一十七个年头啦。”
白衣雪道:“他……他能治好晚辈的伤?”寻思:“原来大师带我不是来访求名医的,而是要找一位守陵之人。是了,说他是奇人,当年追随过先皇,说不定守陵之前,是宫中的一位御医,手上有些治病的秘方,至于能否对症,解了化血神刀的毒质,大师心中也实无把握。”又想:“化血神刀太过霸道,就算世上最高明的大夫遇到了,怕也束手无策。一劫大师受莲池大师所托,不便推辞,只好另辟蹊径,来找这位守陵人,那也是死马当作活马医,不得已而为之了。”念及此节,不由地心下一阵难过,一股冷风透过布帘,吹入车中,但觉遍体生寒。
一劫听出他口气中满是狐疑,微笑道:“施主有所不知,那人有通天彻地之能,架海擎天之神,只是深藏若虚,早已不问江湖之事,就此归隐了山林。他如肯答应医治,化解施主身上的化血神刀之毒,嘿嘿,只怕也不在话下。”
白衣雪听到这位守陵人有“通天彻地之能,架海擎天之神”,又惊又喜,颤声道:“世上还有如此神通之人?他的武功究竟有多深?”
一劫凝思片刻,一字一字缓缓地道:“深不可测。”
白衣雪喃喃地道:“深不可测?深不可测?”思潮腾涌之下,强自镇定心神,说道:“敢问大师,这位前辈高人尊姓大名?”
一劫微微一笑,说道:“嗯,他复姓百里,名讳上‘尽’,下‘染’……”
白衣雪寻思:“百里尽染……百里尽染……师父他老人家博学多闻,为何未曾听他老人家提及,武林中还有这么一位姓百里的前辈高人?”
转而又想:“哦,是了,师父曾说,武学无涯,纵是天赋异禀之人,究其一生,又如何能够穷尽?一个人武功再是高强,也须知人外有人、天外有天。要知古往今来,武林中有多少奇人异士,他们用一生去体认和参悟的,是武学的最高境界,他们视武学为终生不变的一种修为,并不在意什么留名千古,因此他们中的大多数,因无甚么声名而湮没其间。这位百里老前辈,应当正是不图虚名的个中人物。”言念及此,不禁对这位未曾谋面的武林前辈,心生悠然神往之意。
突听身前赶车的一劫“咦”的一声,语气中充满了讶异和惶惑,似是见到了什么令他难以置信之事,徐行的马车停了下来。
白衣雪心知有异,赶紧在车中坐起身来,探出头去,眼前的一幕同样也令他惊异不已:其时马车刚刚转过一处山坳,前方有一座木桥,桥头一侧的石碑之上,刻有“延陵桥”三个大字,通往桥头的道路,有人用十余块巨石堆垒成一高台,约有三丈之高,阻住了去路,更奇的是,巨石高台上,端坐着一名高大肥胖的黑衣僧人,正自闭目养神。台高风大,劲风吹拂之下,僧人的黑色僧袍衣袂翻飞,如旌旗一般,在风中猎猎作响。
白衣雪虽受了内伤,目力不减,看清了高台上的枿坐之人,不由倒吸一口凉气,原来那黑衣僧人不是别人,正是“西域三绝”之一的元象。
眼前的情景,令一劫同样也倒吸了一口凉气。此时正逢冬季枯水期,河床中裸露着大大小小的石头,拦路的高台,正是有人从河中取来巨石,一块块地堆垒而成。一劫放眼望去,四下里并无任何能够搬运巨石的机械,更觉心惊。
高台巨石足足有十余块之多,每一块巨石重达二三百斤,将其逐块地堆垒起来,初始倒也不难,但随着高度逐渐增高,其后越是向上增添一块巨石,所需的力道,又不知要增大多少倍,难度可想而知。一劫自忖堆叠起四五块巨石,自己还勉力可为,但若要将十几块巨石,如这般一块块堆叠起来,却是绝无可能,黑衣僧人如此炫弄神力,当是来者不善了。
一劫暗自凝神戒备,心中犯起嘀咕:“何人竟有如此大的能耐?”又见黑衣僧相貌奇古,绝非中土人士,默想:“此人面貌奇异,莫非就是烂陀寺的座主元龙?白衣雪正是伤在化血神刀之下,元龙一路追踪寻迹至此?”
他正自踌躇,白衣雪挣扎着下了马车,踉踉跄跄来到一劫身边,低声说道:“大师小心,这个和尚就是西域三绝中的元象。”
一劫“啊”的一声,踏步上前,双手合十,说道:“原来是烂陀寺的元象上师,山僧久闻盛名,今日得见宝相,幸何如之?泰宁寺一劫在此有礼了。”
元象微微睁开双眼,合十回了一礼,旋即又闭目养起神来,神色极为倨傲。
白衣雪抬头高声叫道:“喂,大和尚,你辛辛苦苦搭这么个高台,是要在此讲经说法吗?可惜没有人听你的。”
元象眼中闪过两道精光,将白衣雪全身上下细细一番打量,说道:“小娃娃,你中了我师兄的化血神刀,还能活到现在,真有你的。”
白衣雪哈哈大笑,扶着车厢,说道:“什么化血神刀?在老子眼里,也稀松平常得很。”
元象盯视着他,道:“小娃娃胡吹什么?你能挨到了此时,谅必是哪位高人,耗费自己的内力修为,替你续命,只是……可惜啊,可惜。”说着脸上露出一副惋惜的神情,大摇其头。
白衣雪先后受莲池和一劫运功疗伤,见他一语便即道破,心底暗暗佩服,问道:“可惜什么?”
元象冷冷地道:“可惜我师兄的化血神刀,天下无药可救,你虽得真气注体,却也不过是拖些时日罢了。嘿嘿,世上就算有人肯一直替你续命,只怕到了后来,连他自己也不免力尽而竭,性命不保。小娃娃你挨得了一时,可惜挨不了一世。”
山风侵肌,白衣雪只觉彻体生寒,心底更是一片凉意,讥忿道:“既然我命不久矣,大和尚何以还要赶这么远的路,非要赶尽杀绝?”倘若不是一劫就在身旁,他早已“贼秃驴、死秃驴”,破口大骂开了。
元象道:“阿弥陀佛,善哉,善哉。小僧无意取施主性命,只是请施主随小僧走一趟。”
白衣雪冷笑道:“好啊,大和尚辛辛苦苦赶到这里,决计不肯空手而归了。”
一劫踏上两步,说道:“敢问上师,这是要带白施主去往哪里?”
元象道:“小僧带他去见座主师兄,一切由他来发落。”
一劫道:“不知白施主何事得罪了众位上师,以致遭此劫数?经云,‘无缘大慈,通体大悲。’我佛门弟子当以慈悲为怀,山僧不揣冒昧,在此替他求个情,恳请上师看在同门的面子上,网开一面。”说罢双掌合十,向元象深深施礼。
元象抬首向天,远处山顶的流云如絮似棉,流转得极快,淡淡地道:“大师这是要往哪里去?”
一劫道:“山僧正欲去拜访一位此间的老友,还望上师借道行个方便。”
元象道:“很好。留下这位小施主,你自去串亲访友便是,小僧绝无拦阻之理。”
一劫道:“山僧不知白施主与诸位上师间,到底有何过节,但如今他已身受重伤,命不保夕,出家人慈悲为怀,上师何以如此苦苦相逼?”
元象脸色不耐,喝道:“受人之托,忠人之事。大师速速退开,莫再纠缠。”
一劫微微一笑,说道:“不错,受人之托,忠人之事。山僧也是受人之托,要带白施主去瞧病,自当尽心竭力,岂可半途而废?”
元象淡淡地道:“原来如此,既然大师行不得方便,也休怪小僧难以借道,行个方便了。”
白衣雪心想:“元象武艺高强,说不定元龙和元虎也在附近,何苦叫一劫大师为了我,枉自送了性命?”说道:“大师,这位元象大和尚,自认是当世的高僧,岂能刁难于晚辈?我随他一起走一趟便是了。”他站得久了,只觉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