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1章
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第(2/3)页
给他,说他要去南京出差,请他打这个电话找他的副处长办理。周秘书说要得。他好高兴,不想讨得艘驳船,这公私兼顾值了。他还高兴的是,他与卢作孚、袁哲弘乘坐的都是民生公司的大轮船“民联”轮,卢作孚在涪陵下船。
秋阳露出脸来,云层厚,顽强的阳光穿透云层洒向滔滔东流水,洒向喧嚣的朝天门大码头。疲惫不堪的“民联”轮强打精神鸣笛启航,负重喘息下行,留下长长的呻吟的浪花。
双江合抱的山城重庆渐渐远了。
几双脚在人缝里艰难地行走,不时引来怒骂。是卢作孚、朱秘书在巡查船舱,蔡安平、袁哲弘跟随。
“民联”轮离渝东下已半日多了。
如同7年前的宜昌大撤退,船上爆满。所有的客舱都住满了乘客,过道、餐厅、货舱也都住满了乘客。地上是人和行李,餐桌上下也是人和行李。
几无插足之地。
蔡安平、袁哲弘与朱秘书的交谈得知,卢总是随船东下视察指导各埠办事处工作的。这船上坐有国民政府派遣到各收复区的接收人员,尤其以接收东北和台湾的人员为多。如何保证完成好复员运输任务,满足历尽战争苦难的人们及早返乡的愿望,是卢总面临的头等大事难事。庆祝胜利日那天,卢总也和大家一样激动高兴,拉了大家一起上街游行欢庆,跟着,他便加班加点制定恢复长江航运的计划。那些天里,卢总的办公室外欢声震天,办公室里却通宵达旦忙碌。会议一个接一个,人们来去匆匆。卢总亲自分配人员、调遣船只、下达命令。电报、文件雪片般送来发出。整个复员运输工作在人们还没有来得及想到时,卢总就已全盘谋划了。
蔡安平、袁哲弘听了,都感佩不已。
四人终于挤回到卢作孚、朱秘书乘坐的舱室里,船就要到宜昌了。疲惫的卢作孚坐到木床边端大茶缸喝茶,掐太阳穴。
朱秘书担心问:“卢总,头又痛了?”
卢作孚说:“有点发胀,莫关系。”
蔡安平关心说:“卢总,您太劳累了。”
“就是。”袁哲弘说,“卢叔叔,你事无巨细,操心的事情太多。”
朱秘书叹曰:“卢总一直因心有余而力不足忧虑,这次的复员运输任务跟战时的大撤退一样的难。”
蔡安平点头:“是难。”
袁哲弘说:“两三百万人、上千个单位都急待东下,卢叔叔的压力好大。”
朱秘书接话:“经过这场战争,民生公司的运力锐减,政府又征用了些船只,剩下的轮船要运送这么多的人员、物质,困难重重。”
“我想了,还是用宜昌大撤退那办法。”卢作孚展眉说,“缩短航程,分段航行,加速周转。小轮船航行重庆至宜昌段,较大的轮船航行宜昌至武汉段,大轮船直航南京、上海。”
朱秘书点头:“不过,也还是难以保证这么多人员、物资的需要。”
袁哲弘提醒:“征用木船。”
蔡安平摇头:“木船平时可以,限人数坐船。现在不行,人们见船就上,总是满载超载。川江滩多水险,满载乘客的木船,差不多三分之一都葬身了鱼腹。”
朱秘书说:“就是,重庆的报纸几乎天天都有这惨痛消息的报道。卢总早就通过报纸、广播宣传川江的水情了,劝阻人们不要冒险乘坐木船。”
卢作孚锁眉,想起什么:“啊,朱秘书,还有件事情火烧眉毛,我们得尽快抽调大批管理骨干和技术人员东下……”
轮船汽笛鸣响,船靠涪陵码头。
秋阳晃眼。
蔡安平、袁哲弘恭送卢作孚下船,卢作孚、朱秘书与他俩握别。“民联”轮要有一阵才开船。袁哲弘说,船上人多,空气差,就在趸船上透透气。蔡安平赞同。两人闲聊。蔡安平想到什么:
“啊,袁老弟,听说重庆市参议会和市工务局提了四项建议?”
“听说了。”袁哲弘点头。
“说是他们建议,一是在都邮街广场塑蒋委员长的全身铜像;二是在佛图关建抗战纪功碑;三是把南岸的黄山改为‘中正山’;四是在朝天门修两江铁桥。”
“听说委员长都做了批示。”
“哦,这我倒没有听说,是咋个批示的?”
“铜像之事,委员长批示‘不可行’;抗战纪功碑之事,批示‘可办’;‘中正山’之事,批示‘不必’;修两江铁桥之事,批示‘以林森命名为宜’。”
“呵呵,你老弟知道得清楚,特工就是特工。不过呢,以愚兄之见,我觉得抗战纪功碑修在佛图关欠妥,不如就修在‘精神堡垒’处。”
“好主意,我也是这么想的……”
水手解缆,要开船了。
两人上船,都感累乏,各自回舱室休息。走过袁哲弘住的舱室时,蔡安平才发现他住的是十六人的舱室,皱眉说:
“袁老弟,你咋住这舱室?”
袁哲弘笑:“蔡兄是军运处长,我咋能跟你比,这舱室比统舱和过道好多了。”
蔡安平歉疚:“船上的人太多,都没来关心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第(2/3)页
给他,说他要去南京出差,请他打这个电话找他的副处长办理。周秘书说要得。他好高兴,不想讨得艘驳船,这公私兼顾值了。他还高兴的是,他与卢作孚、袁哲弘乘坐的都是民生公司的大轮船“民联”轮,卢作孚在涪陵下船。
秋阳露出脸来,云层厚,顽强的阳光穿透云层洒向滔滔东流水,洒向喧嚣的朝天门大码头。疲惫不堪的“民联”轮强打精神鸣笛启航,负重喘息下行,留下长长的呻吟的浪花。
双江合抱的山城重庆渐渐远了。
几双脚在人缝里艰难地行走,不时引来怒骂。是卢作孚、朱秘书在巡查船舱,蔡安平、袁哲弘跟随。
“民联”轮离渝东下已半日多了。
如同7年前的宜昌大撤退,船上爆满。所有的客舱都住满了乘客,过道、餐厅、货舱也都住满了乘客。地上是人和行李,餐桌上下也是人和行李。
几无插足之地。
蔡安平、袁哲弘与朱秘书的交谈得知,卢总是随船东下视察指导各埠办事处工作的。这船上坐有国民政府派遣到各收复区的接收人员,尤其以接收东北和台湾的人员为多。如何保证完成好复员运输任务,满足历尽战争苦难的人们及早返乡的愿望,是卢总面临的头等大事难事。庆祝胜利日那天,卢总也和大家一样激动高兴,拉了大家一起上街游行欢庆,跟着,他便加班加点制定恢复长江航运的计划。那些天里,卢总的办公室外欢声震天,办公室里却通宵达旦忙碌。会议一个接一个,人们来去匆匆。卢总亲自分配人员、调遣船只、下达命令。电报、文件雪片般送来发出。整个复员运输工作在人们还没有来得及想到时,卢总就已全盘谋划了。
蔡安平、袁哲弘听了,都感佩不已。
四人终于挤回到卢作孚、朱秘书乘坐的舱室里,船就要到宜昌了。疲惫的卢作孚坐到木床边端大茶缸喝茶,掐太阳穴。
朱秘书担心问:“卢总,头又痛了?”
卢作孚说:“有点发胀,莫关系。”
蔡安平关心说:“卢总,您太劳累了。”
“就是。”袁哲弘说,“卢叔叔,你事无巨细,操心的事情太多。”
朱秘书叹曰:“卢总一直因心有余而力不足忧虑,这次的复员运输任务跟战时的大撤退一样的难。”
蔡安平点头:“是难。”
袁哲弘说:“两三百万人、上千个单位都急待东下,卢叔叔的压力好大。”
朱秘书接话:“经过这场战争,民生公司的运力锐减,政府又征用了些船只,剩下的轮船要运送这么多的人员、物质,困难重重。”
“我想了,还是用宜昌大撤退那办法。”卢作孚展眉说,“缩短航程,分段航行,加速周转。小轮船航行重庆至宜昌段,较大的轮船航行宜昌至武汉段,大轮船直航南京、上海。”
朱秘书点头:“不过,也还是难以保证这么多人员、物资的需要。”
袁哲弘提醒:“征用木船。”
蔡安平摇头:“木船平时可以,限人数坐船。现在不行,人们见船就上,总是满载超载。川江滩多水险,满载乘客的木船,差不多三分之一都葬身了鱼腹。”
朱秘书说:“就是,重庆的报纸几乎天天都有这惨痛消息的报道。卢总早就通过报纸、广播宣传川江的水情了,劝阻人们不要冒险乘坐木船。”
卢作孚锁眉,想起什么:“啊,朱秘书,还有件事情火烧眉毛,我们得尽快抽调大批管理骨干和技术人员东下……”
轮船汽笛鸣响,船靠涪陵码头。
秋阳晃眼。
蔡安平、袁哲弘恭送卢作孚下船,卢作孚、朱秘书与他俩握别。“民联”轮要有一阵才开船。袁哲弘说,船上人多,空气差,就在趸船上透透气。蔡安平赞同。两人闲聊。蔡安平想到什么:
“啊,袁老弟,听说重庆市参议会和市工务局提了四项建议?”
“听说了。”袁哲弘点头。
“说是他们建议,一是在都邮街广场塑蒋委员长的全身铜像;二是在佛图关建抗战纪功碑;三是把南岸的黄山改为‘中正山’;四是在朝天门修两江铁桥。”
“听说委员长都做了批示。”
“哦,这我倒没有听说,是咋个批示的?”
“铜像之事,委员长批示‘不可行’;抗战纪功碑之事,批示‘可办’;‘中正山’之事,批示‘不必’;修两江铁桥之事,批示‘以林森命名为宜’。”
“呵呵,你老弟知道得清楚,特工就是特工。不过呢,以愚兄之见,我觉得抗战纪功碑修在佛图关欠妥,不如就修在‘精神堡垒’处。”
“好主意,我也是这么想的……”
水手解缆,要开船了。
两人上船,都感累乏,各自回舱室休息。走过袁哲弘住的舱室时,蔡安平才发现他住的是十六人的舱室,皱眉说:
“袁老弟,你咋住这舱室?”
袁哲弘笑:“蔡兄是军运处长,我咋能跟你比,这舱室比统舱和过道好多了。”
蔡安平歉疚:“船上的人太多,都没来关心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