访罗见闻
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第(1/3)页
记得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,当中国银幕上只有那几部“你方唱罢我登场”的“样板戏”在高歌不绝时,罗马尼亚译制片《斯特凡大公》的出现,曾为九亿神州带来一股清风。影片那恢宏的气势和英雄主义的基调,让中国观众着实受到了感染。那时,在人们印象里,罗马尼亚是个美丽的国度,它既有悠久的历史,又有现代的文明,社会主义的文化也是璀璨辉煌的。同时,由于罗马尼亚在对苏联态度上,往往表现出独立不羁,因此中罗两国的政治关系,也一直平稳积极地发展着。这一切,构成了中国人对罗马尼亚的向往。
可是,在随后的若干年里,当冷战意识形态开始一点一点飘散,国家间的关系变得务实起来时,罗马尼亚的事情也渐渐为人们淡忘了。然而,忽然有一天,从罗马尼亚又传来令人震撼的消息:这个国家一夜间发生了剧变!它的最高领导人遭到了处决!令中国人百思不解的是,原本和谐、安谧和友好的罗马尼亚人,为什么突然采取如此激进和毫不容情的手段?人们不禁要问,这个国家究竟发生了什么?在过去二十多年,它到底积累下什么东西?它那令世界瞩目的剧变的原因何在?剧变后的罗马尼亚又是个什么样子?遗憾的是,疑问虽多,可被黑海浪花润泽的罗马尼亚,却始终像一团雾。我曾经观看过处决罗最高领导人的现场镜头。那情景令我震惊。我不知道今后是否有一天,我能走近这个曾经显得那样美丽的国家。
真是天不负我。2002年的8月18日至25日,我有幸随中央电视台《彭真》摄制组前往罗马尼亚,拍摄1960年布加勒斯特社会主义工人党会议旧址,采访原罗驻中国大使罗明。这样,我终于有了一次抵近观察罗马尼亚的机会。在我们停留的5天里,除布加勒斯特市以外,还曾到访康斯坦察、阿尔杰什和布拉索夫三地,并同我使馆同志进行了座谈,这使我对这个美丽的国家,有了初步的认识。
19日凌晨3时(当地时间,与我们有5小时时差),我们怀着新奇的心情,在布加勒斯特国际机场降落。机场不大,但很整洁,特别是凉爽的空气,十分清新。晨曦微露下的布加勒斯特,显得宁静。同北京相比,它不仅小得多,而且建筑比较老旧,缺少现代大都市的风采。但街上行人,着装很有色彩,特别是年轻人,同发达国家的流行时尚,并无很大区别。店铺里的商品,相当丰富,有罗马尼亚国产的,也有西方进口的,价格不算昂贵。
罗马尼亚国土面积不到24万平方公里,与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相若。人口2170万,大约是广西的二分之一(广西人口最新统计为4489万),且人口在持续负增长。罗的森林覆盖面积达到整个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。矿藏丰富,特别是石油工业非常发达。据传,我国的陆地石油勘探、开采和提炼技术,曾经很大程度上来自罗马尼亚。罗的机器制造业也有相当水平。因此,罗实际上是个很有发展潜力的国家。
我们最关心的,当然是1989年发生在罗国内的剧变。在布加勒斯特,不管口头同人们交谈,还是出版物(英文),都称1989年事件为“革命”。“革命”的英文含义,是“巨大的社会变革”,或指“通过强力改变领导人和政治体制”。看来,人们是认可这样一个意思的。我不知道在俄文里,他们是如何解释“八九事件”的。但在罗马尼亚,1989年的变动,的确带有强力甚至暴力的性质。
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馆政务参赞(使馆二把手)刘增文先生在同我们座谈时说,他目击了整个罗的1989年事件。甚至12月21日罗共中央在首都共和国广场召开的群众大会,他也参加了。那是罗社会发生巨大变动的一个星期。
1989年11月,在罗边境城市蒂米拉索,发生了匈牙利裔群众反对政府拆除其住房、迫使他们迁至农工社区的事件。事件中,群众上了街,遭军警驱赶。12月15日,因为安全部门准备逮捕支持匈牙利裔群众的托克斯牧师,群众与军警发生冲突。17日,在蒂米拉索因数千人游行,发生流血冲突。19日示威扩大到数万人。军警开枪,造成流血事件。20日,罗共宣布实行戒严。
12月21日中午,刚刚从伊朗访问回国的齐奥塞斯库在共和国广场举行群众大会。齐在大会上讲话,严厉谴责“反党反社会主义”的行为。齐是在蒂米拉索事件发生后到伊朗访问的。他并没有把蒂米拉索事件看得太重。可能他认为,只要自己出面干预,事件会立刻平息。然而,事情的严重程度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想。在共和国广场,当场有人公开反对他。在过去,这是不可想象的。据说,以伊利埃斯库(罗现任总统)为首的反对派,也在共和国广场组织起来。
面对广场的混乱,齐奥塞斯库下令国家安全部门逮捕闹事的人,并严责国防部长米列亚上将调动军队平息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第(1/3)页
记得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,当中国银幕上只有那几部“你方唱罢我登场”的“样板戏”在高歌不绝时,罗马尼亚译制片《斯特凡大公》的出现,曾为九亿神州带来一股清风。影片那恢宏的气势和英雄主义的基调,让中国观众着实受到了感染。那时,在人们印象里,罗马尼亚是个美丽的国度,它既有悠久的历史,又有现代的文明,社会主义的文化也是璀璨辉煌的。同时,由于罗马尼亚在对苏联态度上,往往表现出独立不羁,因此中罗两国的政治关系,也一直平稳积极地发展着。这一切,构成了中国人对罗马尼亚的向往。
可是,在随后的若干年里,当冷战意识形态开始一点一点飘散,国家间的关系变得务实起来时,罗马尼亚的事情也渐渐为人们淡忘了。然而,忽然有一天,从罗马尼亚又传来令人震撼的消息:这个国家一夜间发生了剧变!它的最高领导人遭到了处决!令中国人百思不解的是,原本和谐、安谧和友好的罗马尼亚人,为什么突然采取如此激进和毫不容情的手段?人们不禁要问,这个国家究竟发生了什么?在过去二十多年,它到底积累下什么东西?它那令世界瞩目的剧变的原因何在?剧变后的罗马尼亚又是个什么样子?遗憾的是,疑问虽多,可被黑海浪花润泽的罗马尼亚,却始终像一团雾。我曾经观看过处决罗最高领导人的现场镜头。那情景令我震惊。我不知道今后是否有一天,我能走近这个曾经显得那样美丽的国家。
真是天不负我。2002年的8月18日至25日,我有幸随中央电视台《彭真》摄制组前往罗马尼亚,拍摄1960年布加勒斯特社会主义工人党会议旧址,采访原罗驻中国大使罗明。这样,我终于有了一次抵近观察罗马尼亚的机会。在我们停留的5天里,除布加勒斯特市以外,还曾到访康斯坦察、阿尔杰什和布拉索夫三地,并同我使馆同志进行了座谈,这使我对这个美丽的国家,有了初步的认识。
19日凌晨3时(当地时间,与我们有5小时时差),我们怀着新奇的心情,在布加勒斯特国际机场降落。机场不大,但很整洁,特别是凉爽的空气,十分清新。晨曦微露下的布加勒斯特,显得宁静。同北京相比,它不仅小得多,而且建筑比较老旧,缺少现代大都市的风采。但街上行人,着装很有色彩,特别是年轻人,同发达国家的流行时尚,并无很大区别。店铺里的商品,相当丰富,有罗马尼亚国产的,也有西方进口的,价格不算昂贵。
罗马尼亚国土面积不到24万平方公里,与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相若。人口2170万,大约是广西的二分之一(广西人口最新统计为4489万),且人口在持续负增长。罗的森林覆盖面积达到整个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。矿藏丰富,特别是石油工业非常发达。据传,我国的陆地石油勘探、开采和提炼技术,曾经很大程度上来自罗马尼亚。罗的机器制造业也有相当水平。因此,罗实际上是个很有发展潜力的国家。
我们最关心的,当然是1989年发生在罗国内的剧变。在布加勒斯特,不管口头同人们交谈,还是出版物(英文),都称1989年事件为“革命”。“革命”的英文含义,是“巨大的社会变革”,或指“通过强力改变领导人和政治体制”。看来,人们是认可这样一个意思的。我不知道在俄文里,他们是如何解释“八九事件”的。但在罗马尼亚,1989年的变动,的确带有强力甚至暴力的性质。
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馆政务参赞(使馆二把手)刘增文先生在同我们座谈时说,他目击了整个罗的1989年事件。甚至12月21日罗共中央在首都共和国广场召开的群众大会,他也参加了。那是罗社会发生巨大变动的一个星期。
1989年11月,在罗边境城市蒂米拉索,发生了匈牙利裔群众反对政府拆除其住房、迫使他们迁至农工社区的事件。事件中,群众上了街,遭军警驱赶。12月15日,因为安全部门准备逮捕支持匈牙利裔群众的托克斯牧师,群众与军警发生冲突。17日,在蒂米拉索因数千人游行,发生流血冲突。19日示威扩大到数万人。军警开枪,造成流血事件。20日,罗共宣布实行戒严。
12月21日中午,刚刚从伊朗访问回国的齐奥塞斯库在共和国广场举行群众大会。齐在大会上讲话,严厉谴责“反党反社会主义”的行为。齐是在蒂米拉索事件发生后到伊朗访问的。他并没有把蒂米拉索事件看得太重。可能他认为,只要自己出面干预,事件会立刻平息。然而,事情的严重程度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想。在共和国广场,当场有人公开反对他。在过去,这是不可想象的。据说,以伊利埃斯库(罗现任总统)为首的反对派,也在共和国广场组织起来。
面对广场的混乱,齐奥塞斯库下令国家安全部门逮捕闹事的人,并严责国防部长米列亚上将调动军队平息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