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架
艾军廖祥
导航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113章 欠债总须还(2)

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在李雪莉向杨兰琴哭诉前后,吴疙瘩的英雄壮举便开始在台江街上流传,开始时是学生们讲给各自大人听,大人听了,都认为这是种千载难逢的话题资源,于是,他们自告奋勇当起义务宣传员,在街头巷尾谈论得热火朝天。好些人捧着饭碗边吃边谈,忍俊不禁时把刚包进嘴里的饭菜喷回碗里,笑够了,舍不得糟蹋粮食,又皱起眉头硬着头皮将那些饭菜重新吃回去。

台江素来平静,难得出个新闻,因此这件事被津津乐道了好长一段时间,特别是那些三四十岁如狼似虎的婆娘们特别上心,每每聚成一堆,无论是在台江河捶洗衣服,还是在屋檐下衲鞋垫,都总能围绕这事疯疯癫癫又说又笑。李雪莉一家同街坊们不是一路人,因此大家说笑时只需要防备吴中汉一家子。

那天,要不是黄一香一时疏忽,这件事他们一家就很有可能被一直蒙在鼓里。当时吴中汉在翻地还没回来,她在家里头准备中饭。饭快蒸熟,葱、姜、蒜、菜该洗的洗,该切的切,一切准备停当,才发现盐盒子里空空如也,匆忙擦了把手出门。锅里还蒸着饭,她三步并着两步走,沿路遇到好些妇女,有人问:“一香,急匆匆的这是干嘛?”

黄一香答:“买盐去,灶里还烧着呢!”

那人说:“哎呀,盐哪能止骚呀,越腌越骚的,这事疙瘩准行,小伙子火力又猛又足,嘻嘻!”

黄一香笑着骂:“不要脸,隔条街都能闻着你的骚味!”

农村妇女要么不讲荤话,一旦讲起来就能放得很开,这方面男同志们只能甘拜下风。平常大家都喜欢这样不要脸地乱讲,黄一香也经常干这事,因此,这玩笑虽然指向特别明确,她却并没有太当回事,像往常那样一边回敬一边赶自己的路。黄一香当然听不出那句话的意思,否则要命的事也能放在一边,先干上一架再说。

台江有两个地方能够买到盐,一是公私合营社,二是供销社,大家都喜欢奔前者去。公私合营社是一对老夫妻在照看。老头姓卢,一条腿有残疾,走路不太方便,据说是在朝鲜战场上受的伤,待人特别和气,大家都叫他卢伯伯。老太太姓王,快人快语,大家都叫她王阿姨。两个人都是外乡人,膝下无儿无女,守店是生活的全部内容,既平静又恬淡。

“卢伯伯,给我来斤盐!”黄一香递过盐盒子,说。

“现在还没烧好呀,烧点什么好吃的?”卢伯伯一边称盐一边问。

“哪有什么好吃的,还不是白菜炒炒,萝卜炖炖!”黄一香说。

“就这两个菜?骗人干嘛,我们又不上你家占便宜!”卢伯伯笑道。

“地里回来得晚,都准备好了才发现没盐,这不,急风火燎的走得我腿都酸痛酸痛的了。麻烦快一点,灶里还在烧着呢。”黄一香笑着央求。

“锅底烧穿就吃锅巴吧,比白饭香得多!”卢伯伯再开玩笑。

担心锅底真被烧穿,黄一香拿过盐盒转身就走,连钱也没来得及付,等卢伯伯回过神来“哎哎哎”地喊时,她已一溜烟跑出去好远,哪里还听得见。王阿姨在里间收拾饭后的锅碗瓢盆,听到动静以为卢伯伯有事叫,出来,见卢伯伯身子扒在柜台上,脑袋探出去好大一截,便也扒在柜台上往外张望,却什么也没看见。她问:“大白天发什么神经病?”

卢伯伯的心思在买盐不给钱的黄一香身上,这一问才回过神来,怔怔地把“神经病”三个字又说了一遍,挪下柜头坐回椅子上,不语。王阿姨又问:“刚才是谁来了,有说有笑的?”

“黄一香,来买盐。”卢伯伯答。

“叫我做啥?”王阿姨再问。

“谁叫你了,她没付钱,想叫住,却跑得比兔子还快!”卢伯伯说。

“没付钱你怎么让人走了?”王阿姨一听没收到钱,一脸不高兴。

“她不是跑得快嘛,喊也来不及。”卢伯伯说。

“你这人,老糊涂了!”王阿姨骂完,出门要账。

黄一香回到家,吴中汉仍旧还没有回来,灶房里热气蒸腾,甑脚水扑哧扑哧响个不停。她一刻也没有停,立即投入到紧张忙碌的中饭中去。她把饭甑端起来,把锅子刷干净,又往灶里添了些柴。等锅里的水干透,舀上一小勺菜籽油放进去,烧到八分热,先把切好的姜丝走了走,才把白菜往锅里倒。王阿姨追到她家时,灶房里菜和油、锅与铲正演奏小合唱,噼啪噼啪、叮叮当当的声音听起来美妙动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