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六十五章 预言
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“那时,我也还是个刚及笄的小姑娘,当今圣上也只是个皇子……”
老太君缓慢又低沉的语调,将陈令仪也带回了几十年前,那一片腥风血雨才初见端倪的时候。
彼时,姑墨因连年灾荒,及各地皇亲国戚的搜刮而民不聊生,偏远地方的农民起义不断,朝中更是党派林立,倾轧不断。
年迈又没什么手段的皇帝,每日除了饮酒作乐醉生梦死外,却只想着如何能让自己的快乐,延续的更长些时日而已。
就在这时,从南方满是星星之火的起义中,不知是哪一州开始慢慢流传出了一首反诗。
数点梅花天地春,欲将剥复问前因。寰中自有承平日,四海为家孰主宾。
伴随着这首满含谶语的诗句流传开的,还有一句预言——姑墨皇族鱼肉百姓,气数已尽,天道不佑,将有身带梅花之人,扫平宇内还天地以清气,百姓以安居!
这句本就极具煽动性的话,在饿殍满地的时候其威力与蛊惑性,更是可想而知了。
在这反诗流传到京城——邺城,被老太君所知之时,姑墨全境各处都不断有宣称是身带梅花之人,揭竿而起。
而宇文邕能够上位也可说,都是因为这首反诗的功劳了。
就在京城内外,权贵们都人心惶惶的时候,宇文邕这初出茅庐的小子,却上殿请求挂帅剿平这些乱匪。
“……一番拼杀下,虽然出生入死无数回,但不得不说当今圣上,在这几死几生之间也把整个姑墨的军权牢牢握在了掌中。”
“所以,圣上也就是在这样临危受命的情况下,将皇位握于掌中了?”
陈令仪顺着老太君的话,将她的话外音直接道破。
但在老太君点头默认后,陈令仪的面色却仍充满了困惑,并继续追问道:“既如此说,现在姑墨不早将动乱平息,国泰民安了吗?为什么这首诗还被列为禁语呢?难道还有什么内幕?”
闻言,老太君苦笑一声,“你这小机灵鬼,想瞒你真是难如登天啊。”
边笑叹了一口气后,老太君又接着为陈令仪解惑道:“之后的这些话,我老婆子也都是听来的传言了,虽然不可尽信但从这些年圣上对这首诗一直耿耿于怀的态度来说,十有八九是真的吧。”
这句开场白后,老太君才正式的开始说起,京中暗中传言的密闻,“当年陛下是御驾亲征,亲自征战在沙场也就意味着,他能看清所有宣称是谶语中预言之人的真面目……”
当时,每次得胜归来的宇文邕,都会在京中为他举办的接风与庆功宴中,嘲笑一番自己这次的对手,并扬言要亲眼见见预言中那人的真身。
当然这在最初的困难时期,不仅是宇文邕这少年人意气风发的表现,也很好的起到了带动姑墨皇族士气的作用。
但随着战局有利的一面,慢慢倒向姑墨皇族的这边的时候,这句话却慢慢变得,像是宇文邕对自己的紧箍咒。
而当他消灭了最后一支,拿身带梅花之人做旗帜的反叛军,返回京师后却一直都没主动说过这件事。
而当初,那句曾激励宇文邕的话,也早已变成了他必须给出的稳定人心的工具。
当时已是准皇位继承人的宇文邕,以及围绕着皇位的争斗才刚刚开始,人们的注意力也已渐渐从流言转到了更实际的事情上。
最后,宇文邕是不得不在宴会上提及自己将身带梅花之人斩于剑下,并嘲讽了一句都是骗子,愚弄百姓的手法而已,这件事也就这样不了了之,落下了帷幕。
朝中风云变幻的局势,让人们很快就将注意力从这已经平息的事态上,转移到了新皇登基与宇文邕开始选定扶植的新势力上。
“……但就我所知,自那些年开始,这反诗就仍在一直不断的,于百姓之中流传着。且南方交州等四州属地一带,流传的要更加广泛。”
“那时,我也还是个刚及笄的小姑娘,当今圣上也只是个皇子……”
老太君缓慢又低沉的语调,将陈令仪也带回了几十年前,那一片腥风血雨才初见端倪的时候。
彼时,姑墨因连年灾荒,及各地皇亲国戚的搜刮而民不聊生,偏远地方的农民起义不断,朝中更是党派林立,倾轧不断。
年迈又没什么手段的皇帝,每日除了饮酒作乐醉生梦死外,却只想着如何能让自己的快乐,延续的更长些时日而已。
就在这时,从南方满是星星之火的起义中,不知是哪一州开始慢慢流传出了一首反诗。
数点梅花天地春,欲将剥复问前因。寰中自有承平日,四海为家孰主宾。
伴随着这首满含谶语的诗句流传开的,还有一句预言——姑墨皇族鱼肉百姓,气数已尽,天道不佑,将有身带梅花之人,扫平宇内还天地以清气,百姓以安居!
这句本就极具煽动性的话,在饿殍满地的时候其威力与蛊惑性,更是可想而知了。
在这反诗流传到京城——邺城,被老太君所知之时,姑墨全境各处都不断有宣称是身带梅花之人,揭竿而起。
而宇文邕能够上位也可说,都是因为这首反诗的功劳了。
就在京城内外,权贵们都人心惶惶的时候,宇文邕这初出茅庐的小子,却上殿请求挂帅剿平这些乱匪。
“……一番拼杀下,虽然出生入死无数回,但不得不说当今圣上,在这几死几生之间也把整个姑墨的军权牢牢握在了掌中。”
“所以,圣上也就是在这样临危受命的情况下,将皇位握于掌中了?”
陈令仪顺着老太君的话,将她的话外音直接道破。
但在老太君点头默认后,陈令仪的面色却仍充满了困惑,并继续追问道:“既如此说,现在姑墨不早将动乱平息,国泰民安了吗?为什么这首诗还被列为禁语呢?难道还有什么内幕?”
闻言,老太君苦笑一声,“你这小机灵鬼,想瞒你真是难如登天啊。”
边笑叹了一口气后,老太君又接着为陈令仪解惑道:“之后的这些话,我老婆子也都是听来的传言了,虽然不可尽信但从这些年圣上对这首诗一直耿耿于怀的态度来说,十有八九是真的吧。”
这句开场白后,老太君才正式的开始说起,京中暗中传言的密闻,“当年陛下是御驾亲征,亲自征战在沙场也就意味着,他能看清所有宣称是谶语中预言之人的真面目……”
当时,每次得胜归来的宇文邕,都会在京中为他举办的接风与庆功宴中,嘲笑一番自己这次的对手,并扬言要亲眼见见预言中那人的真身。
当然这在最初的困难时期,不仅是宇文邕这少年人意气风发的表现,也很好的起到了带动姑墨皇族士气的作用。
但随着战局有利的一面,慢慢倒向姑墨皇族的这边的时候,这句话却慢慢变得,像是宇文邕对自己的紧箍咒。
而当他消灭了最后一支,拿身带梅花之人做旗帜的反叛军,返回京师后却一直都没主动说过这件事。
而当初,那句曾激励宇文邕的话,也早已变成了他必须给出的稳定人心的工具。
当时已是准皇位继承人的宇文邕,以及围绕着皇位的争斗才刚刚开始,人们的注意力也已渐渐从流言转到了更实际的事情上。
最后,宇文邕是不得不在宴会上提及自己将身带梅花之人斩于剑下,并嘲讽了一句都是骗子,愚弄百姓的手法而已,这件事也就这样不了了之,落下了帷幕。
朝中风云变幻的局势,让人们很快就将注意力从这已经平息的事态上,转移到了新皇登基与宇文邕开始选定扶植的新势力上。
“……但就我所知,自那些年开始,这反诗就仍在一直不断的,于百姓之中流传着。且南方交州等四州属地一带,流传的要更加广泛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