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架
三国骑砍
导航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八百五十六章 河北大局

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第(1/3)页
  邺都,随着汉室朝廷内部的形势发展,直接影响到了魏国的方方面面。

  首先是曹叡放弃对汉室臣服、称藩的幻想,在第一时间继位称帝,以稳定人心。

  其次是汉室内部不再是以北伐为重心,而是以维持内外稳定,做权力交接为重心。意味着对魏国战争的缓解,因此镇军大将军陈群率部分河北籍贯的军队返回邺都,并准备移镇蓟县,与司马懿搞搭档。

  到底是怎样一种搭档,当世人都是看得着的。

  最后影响到的是距离最远的司马懿……事情就是这么离奇,北府、魏国、汉军三方动员几乎五六十万规模的战争,极有可能发展为三国混战的局势,硬是刹车、停滞下来。

  北府与汉室朝廷需要时间融合,魏国朝廷需要转过身来收拾占据辽东的司马懿。

  作为即将被大魏收拾的边军大帅,司马懿有苦难言。

  谁能想象,以气节刚烈雄壮称著于世的汉室老臣竟然会放弃内战?

  司马懿如何想也只有司马懿自己清楚,这种时刻大魏君臣需要防范的是司马懿无底线的向北府、汉室倒戈。

  如何防止这件事情,才是魏国当下最重要的问题。

  汉室、北府整合力量,融为一体,再发动北伐战争,那势必就是大魏的亡国之战;为增加大魏国力,也应该把司马懿麾下的边军、主力骑军尽可能和平、完整的收拢,为国家、集体所有。

  自镇军大将军陈群返回邺都以来,魏国君臣就各种单独奏对、御前集议,以统合意见。

  因此形势越发的明朗,不难发现眼前这种即将停战的形势……其实是很有利于魏国的。

  原因大概有三个,第一是自汉中决战以来的十年时间里,魏国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状态,根本没有时间整编新军、收拾散乱的人心。不断的战败,不断累积的低沉士气,给魏军精神面貌造成了巨大的包袱。

  每遇战,吏士沮丧皆无战心,若不是有强制的人质措施,前线军队早就瓦解了。

  连续十年的战败、苦撑,魏人吏士的精神状态很是疲惫,急需要休整,过几年正常的生活。

  好在这些年的战争始终没有对河北腹心区域造成破坏,甚至因为司马懿兼并中、东部鲜卑诸胡,给河北输送了充足的牛马畜力,再加上三年前的改制,解放了许多士家的生产力,使河北地区依旧有远胜中原的战争潜力。

  汉室战争潜力最高的是益州,其次荆湘,再次关陇……而战斗力是反过来的。可如果是防守战,谁的战争潜力高,谁守住对方第一波攻击,那就要开始比拼国力。

  河北潜力比中原高,这就意味着中原汉军组成的集群若不能顺利推进,那势必在今后的对峙中因粮秣不足,以及别的一些问题主动退军。

  而每一次无功而返的军事行动,都是对己方人心、国力的巨大伤害。

  从地区底蕴来说,河北不怕中原方面的汉军。

  而更远的汉军人力、物力,想要运输补充到中原……这种运输损耗是非常惊人的,而魏国正是当年为了争赢汉中决战,才发动了全国范围的动员。

  后来战事不顺,又想着搬空汉中,直接导致关中、南阳的物资、人力被迁移人口一事给消耗一空。

  南阳物资空了,曹仁要南征关羽就食于敌;襄樊战局崩了,曹操退回长安的军队想要驰援襄樊却因为缺乏补给,以及本身劳顿的原因无法成行。

  所以战局发展到眼前这一步,益州、荆湘、江东的人力、物力很难在支援汉军的黄河沿线战场。

  运输成本太高了,得不偿失;除非长年累月的休养,细水长流的向黄河沿线输送粮秣,集结物力、兵力,做战前储备。

  因此,得到宝贵的三五年时间休养生息,魏国君臣有信心巩固疆域,御敌于外。

  第二个原因是长时间的外部和平,魏国可以从容调整内部日益突出的各种失控问题。

  正是因为各种失控、力不从心,才有了各种诡异的战局。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