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架
二十四史列传
导航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八十七章【阴险】

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第(2/3)页
“随”究竟是什么关系?
史学界也一直争论不休。
直到2009年,考古学家在随州市区内又发现了新的古墓群,到2012年,考古学家在当地进行大规模勘探,一片大型东周曾国墓地群出现在了世人眼前,这就是“随州文峰塔曾侯墓地”。在这个墓地群出土了一套“曾侯舆编钟”,正是这套编钟,终结了“曾随之谜”大争论。因为曾侯舆编钟的一件钟上铸有一段铭文,讲述的是吴国伐楚,楚王逃到曾国,被曾侯保护的事迹,这段铭文正与《左传定公四年(公元前506年)》记载的该年吴国攻楚,楚昭王逃到随国被保护一事相符。原来,文物中的曾国和文献中的随国就是同一个国家。在先秦时代,像随国这样一国两名的情况并不罕见,如燕国又称匽国,楚国又称荆国。
曾侯舆编钟不仅坐实了曾随同国,更进一步印证了随国首封国君是文王四友之一的南宫适的论断,曾侯舆编钟上的铭文头一段就写到:“曾侯與曰:伯括上庸,佐佑文武,挞殷之命,抚定天下。王遣命南公,营宅汭土,君比淮夷,临有江夏。”这段铭文大意是“曾侯舆说,我祖宗伯括(通“适”字)被君上任用,辅佐文王武王,参加伐商,夺取天下。周天子命令南公营建城邑,统治淮夷,监视江夏。”曾侯舆编钟里还有一件残钟,上面铭文说“曾侯舆曰:余稷之玄孙”。也就是说,曾侯舆自称是后稷的后代,印证了南宫适与周王室本出一脉的关系。
随国凭着高贵的出身“君比淮夷,临有江夏”,更以地理之便,肩负着一项重要的使命—维护“金锡通道”的畅通。
随着社会的发展,青铜的使用量剧增,可是中原的矿藏资源并不丰富,我国的铜矿锡矿资源大多分布在西南省份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,西南之地路途遥远,所以离中原较近的长江产铜产锡地区最早也进入中原王朝的视线。据考证,早在商代前中期,商人就在今天的湖北武汉黄陂区盘龙湖附近建立了军事据点“盘龙城”,以中转运输矿藏资源,不过到了商王朝晚期,商人逐渐失去了对盘龙城的控制。周王室将随国封在湖北随州一带,起到的作用类似于盘龙城,就是负责维护金锡通道的畅通,为周王朝源源不断地提供制作青铜器的铜、锡原料。
当然,随国也近水楼台先得月,拥有了比中原诸侯多得多的铜锡资源,它的随葬品中出现那么多精美绝伦的青铜器也就再正常不过了。
所以,无论是出于控制铜锡资源,还是瓦解汉阳诸姬对楚国的制约,随国都注定是楚人前进道路上的高级拦路虎,这就是楚武王一生三次伐随的原因。
在位的第五十一个年头,公元前690年,楚武王第三次出征随国,临行前他突然感到心慌胸痛,就告诉夫人邓曼,恐怕自己的时间不多了,邓曼非常镇定,“看来大王的福禄要到尽头了!想我楚国由小到大,由弱变强,所依靠者就是一股精神,如果这一战将士们没有损伤,即使大王不幸辞世,也是国家社稷之福呀!”
于是楚武王亲率大军出征,在渡过汉水不久,他病情加重,就停下来坐在一棵香樟树下,溘然辞世。由令尹和莫敖(莫敖,也作“莫嚣”,最初是楚国的最高官职。楚武王即位后认为莫敖权势过大,就开始起用令尹为重臣,与莫敖并重。再后来莫敖的地位一降再降,到最后甚至列于左司马之下。而令尹成为了国君之下第一人。)继续行军,并在溠水筑桥,于随国境外安营扎寨,最终随国人恐惧之下向楚军屈服,令尹斗祁和莫敖屈重以楚王的名义进入随国和随侯结盟。楚军退兵渡过汉水之后公布了楚武王的死讯,其子熊赀即位,史称楚文王。
楚武王一生征战无数,克敌无数,在他的任内,江汉地区的诸侯国如巴、庸、濮、邓、罗、江纷纷倒向楚国,他为楚国北进中原打下了基础。史学界普遍认为楚武王和郑庄公、齐僖公是春秋最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