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十四章【人物共处】
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第(1/3)页
虽然打消了封禅的念头,但膨胀的齐桓公在回到临淄后又突然宣布准备铸造大钟,将自己的功比尧舜的丰功伟绩铭于其上。
这次,鲍叔牙开口了,“敢问国君,您都做了什么丰功伟绩?”
“当年寡人伐鲁,得了鲁国的土地却归还他们,这是仁;北伐孤竹令支,大获全胜,这是武;葵丘会盟,天下偃武休兵,这是文;诸侯怀抱美玉朝拜,寡人却不受,这是义!文武仁义,寡人都有,难道比不上尧舜?”齐桓公掰着手指头,洋洋自得。
鲍叔牙连连摇头,“既然国君直言,那臣也就直说了;昔者公子纠在上位而不让,非仁也;背太公之言而侵鲁境,非义也;坛场之上,诎于一剑,非武也;侄娣不离怀衽,非文也。”
鲍叔牙这段话说的太凌厉了。
公子纠是你的兄长,可你并未因此相让,这是仁吗?
当初太公周公盟好,你呢,背弃太公遗言,侵犯鲁国,这是义吗?
首止会盟,高坛之上,曹沫用一柄短剑就折服了你,这是武吗?”
至于第四条,鲍叔牙就更狠了。
“侄娣不离怀衽,非文也。”古代贵族嫁女儿,多会将这名女子的妹妹或侄女同时陪嫁过去,就是我们前文提到的媵妾,女子的妹妹称“娣”,侄女称“侄”,当然了,陪嫁的“侄娣”多是庶出,地位低下。“怀衽”意思是胸前的衣襟,引申为怀抱。
所以,鲍叔牙的意思很明了,齐桓公太好色了,整天只知道寻欢作乐,怀抱地位低下的媵妾,这是文吗?
一番话说得齐桓公无地自容,连忙向鲍叔牙致歉,又致谢幸亏老师教导,我已经认识到错误了,他还命人在自己座席右边放置了一个攲器,以示警醒。
攲器是一种特殊的盛酒器,空着的时候往一边斜,装了大半罐则稳稳当当地直立起来,装满了则会倾翻过去。齐桓公把攲器放在座右,这是提醒自己不要骄傲自满,否则是要栽跟头的。
警醒的效果如何?
不好,很不好。
没多久,齐桓公又向管仲讨教武王伐纣的事情,问管仲既然齐国霸业已经达成,是不是可以更进一步称王?
管仲欲言又止,最后说,这事还是问鲍叔牙吧!
齐桓公于是派人把鲍叔牙请过来,把称王的问题又问一遍,鲍叔牙动了一下嘴唇,但最终也没有出声,一阵沉默后,他说这个问题还是问宾须无吧!
齐桓公有点郁闷,于是又派人请来宾须无,宾须无一听齐桓公说要称王,再看看一旁端坐的管仲和鲍叔牙,他立即明白是怎么回事,这是管鲍二人不便直言呀!于是宾须无直接回答道:“古之王者,其君丰,其臣杀,今君之臣丰!”笔者翻译一下宾须无的话:古代能够称王的,都是君主的才德比臣子要高,可现今齐国,是我们这些做臣子的比国君的才德要高。
这句话非常凌厉!
像宾须无这样坦率直言的,大多是出现在先秦时期,至于以后的帝国时代,这样的谏言日益减少,君主都是伟光正型的,有那个臣子敢说君主不如自己的?
齐桓公喟然长叹:“周太王、周文王、周武王、周公旦,都是圣人之德,可大周也不过控制四海之内,如今寡人的才德不如四位,我的儿子们还不如我,看来注定齐国不能成就王业了!”
自此之后,齐桓公再也没有提过封禅,更没有提过称王,他开始广建宫室,注重享受,力图在生活待遇上与周天子看齐。管仲也变了,本身奢靡的他更加奢靡,他在府中修建了三层高的台子,称作“三归之台”,寓意人民归、诸侯归、四夷归。又设立反砧,招待列国使臣,身为臣子却是一派诸侯作为。
鲍叔牙因此指责管仲道:“国君奢侈你也奢侈,国君僭越你也僭越,这种行为怎么可以?”
管仲振振有词反驳道:“一个人不辞劳苦,成功立业,难道不希望享乐?如果处处用礼法去约束,那他就会因为生活辛苦而心生怠意,就不会再这样努力了。我之所以这么做,也是为分担旁人对国君的议论呀!”
鲍叔牙没有再说什么,可心里是真得不能同意管仲的说法,他担忧只怕齐国要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第(1/3)页
虽然打消了封禅的念头,但膨胀的齐桓公在回到临淄后又突然宣布准备铸造大钟,将自己的功比尧舜的丰功伟绩铭于其上。
这次,鲍叔牙开口了,“敢问国君,您都做了什么丰功伟绩?”
“当年寡人伐鲁,得了鲁国的土地却归还他们,这是仁;北伐孤竹令支,大获全胜,这是武;葵丘会盟,天下偃武休兵,这是文;诸侯怀抱美玉朝拜,寡人却不受,这是义!文武仁义,寡人都有,难道比不上尧舜?”齐桓公掰着手指头,洋洋自得。
鲍叔牙连连摇头,“既然国君直言,那臣也就直说了;昔者公子纠在上位而不让,非仁也;背太公之言而侵鲁境,非义也;坛场之上,诎于一剑,非武也;侄娣不离怀衽,非文也。”
鲍叔牙这段话说的太凌厉了。
公子纠是你的兄长,可你并未因此相让,这是仁吗?
当初太公周公盟好,你呢,背弃太公遗言,侵犯鲁国,这是义吗?
首止会盟,高坛之上,曹沫用一柄短剑就折服了你,这是武吗?”
至于第四条,鲍叔牙就更狠了。
“侄娣不离怀衽,非文也。”古代贵族嫁女儿,多会将这名女子的妹妹或侄女同时陪嫁过去,就是我们前文提到的媵妾,女子的妹妹称“娣”,侄女称“侄”,当然了,陪嫁的“侄娣”多是庶出,地位低下。“怀衽”意思是胸前的衣襟,引申为怀抱。
所以,鲍叔牙的意思很明了,齐桓公太好色了,整天只知道寻欢作乐,怀抱地位低下的媵妾,这是文吗?
一番话说得齐桓公无地自容,连忙向鲍叔牙致歉,又致谢幸亏老师教导,我已经认识到错误了,他还命人在自己座席右边放置了一个攲器,以示警醒。
攲器是一种特殊的盛酒器,空着的时候往一边斜,装了大半罐则稳稳当当地直立起来,装满了则会倾翻过去。齐桓公把攲器放在座右,这是提醒自己不要骄傲自满,否则是要栽跟头的。
警醒的效果如何?
不好,很不好。
没多久,齐桓公又向管仲讨教武王伐纣的事情,问管仲既然齐国霸业已经达成,是不是可以更进一步称王?
管仲欲言又止,最后说,这事还是问鲍叔牙吧!
齐桓公于是派人把鲍叔牙请过来,把称王的问题又问一遍,鲍叔牙动了一下嘴唇,但最终也没有出声,一阵沉默后,他说这个问题还是问宾须无吧!
齐桓公有点郁闷,于是又派人请来宾须无,宾须无一听齐桓公说要称王,再看看一旁端坐的管仲和鲍叔牙,他立即明白是怎么回事,这是管鲍二人不便直言呀!于是宾须无直接回答道:“古之王者,其君丰,其臣杀,今君之臣丰!”笔者翻译一下宾须无的话:古代能够称王的,都是君主的才德比臣子要高,可现今齐国,是我们这些做臣子的比国君的才德要高。
这句话非常凌厉!
像宾须无这样坦率直言的,大多是出现在先秦时期,至于以后的帝国时代,这样的谏言日益减少,君主都是伟光正型的,有那个臣子敢说君主不如自己的?
齐桓公喟然长叹:“周太王、周文王、周武王、周公旦,都是圣人之德,可大周也不过控制四海之内,如今寡人的才德不如四位,我的儿子们还不如我,看来注定齐国不能成就王业了!”
自此之后,齐桓公再也没有提过封禅,更没有提过称王,他开始广建宫室,注重享受,力图在生活待遇上与周天子看齐。管仲也变了,本身奢靡的他更加奢靡,他在府中修建了三层高的台子,称作“三归之台”,寓意人民归、诸侯归、四夷归。又设立反砧,招待列国使臣,身为臣子却是一派诸侯作为。
鲍叔牙因此指责管仲道:“国君奢侈你也奢侈,国君僭越你也僭越,这种行为怎么可以?”
管仲振振有词反驳道:“一个人不辞劳苦,成功立业,难道不希望享乐?如果处处用礼法去约束,那他就会因为生活辛苦而心生怠意,就不会再这样努力了。我之所以这么做,也是为分担旁人对国君的议论呀!”
鲍叔牙没有再说什么,可心里是真得不能同意管仲的说法,他担忧只怕齐国要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